孤独的感觉我似乎还记得,那种感觉离我很近,但自己好好感受一下发现是遥不可及的。
说实话,我是在一边快速地看完《孤独六讲》中的思维孤独,一边来写这篇文章的,看完后其实没什么感觉,或许是我在美学一方面接触的太少,可以说我根本就不懂美学,但是我有过思维孤独,当然我也是从这开始引入一个我小时候的例子:
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半傻子,有时让人觉得他很聪明,但过了一会后,就会觉得之前的结论简直就是大错特错。他的名字我忘记了,只记得他姓黄,他当时长得又高又瘦,不是平常的高也不是平常的瘦,他直立我感觉他就像一根我小时候农村晒衣服用的那根竹高节,但是我从未见到他直立过,这是我的猜想,因为他一直弓着背,就让人感觉他很卑微,透到骨子里的一种卑微,其实现在想一想,我感觉他其实知道自己脑子不好使,就会不自觉地弓着背走路。卑微的人一种卑微着,透到骨子里的卑微,使那个人驼背走路,因为他肩上有东西。
他不是本地的,他是外地的,他刚转来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因为那个时间段是期末考试的时候,应该不会有学生在转学的,事后才知道,他的父亲放下了他父亲一辈子的尊严换来了转学,但他父亲很满足,因为他知道他的儿子进了学校,但他父亲不知道的是,年轻不懂事的同学把他的这份尊严扔在了脚下,狠狠的踩了上去。
当老师介绍他的时候,直截了当的说了出来他脑子有问题,我们当场就笑了,笑得很大声,当时经听到走廊上传来一声急促的脚步声和下楼声,当时没在意,但现在我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他被安排在了最后一排,没人跟他讲话,他每天就一个人坐在那里,睡觉吃饭睡觉,来了学校之后就这三件事重复重复再重复,有一次他从我身边走过,我看到了他眼睛里面复杂的情绪,现在一想,发觉那是一种孤单的情绪。因为我们都没听老师后面的一句:他有时清醒,有时很傻。
我们那个时候依然还很天真,以为他是个傻子一直嘲笑他,其实在他清醒的时候我们都是当局者迷的状态,现在才知道,原来他懂得很多,他清醒的时候比我们任何人聪明,他不像小时候的我们,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他清醒的时候,面对我们对他的称呼,对他的嘲讽和对他的冷眼相看,他其实一直都感觉得到,但是他孤独,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本书上的一样,他清醒的时候他的思维是孤独的。
或许也像我在《皮囊》这本书里看到的阿太和“我的母亲”一样,阿太看透了身上的皮囊,没留遗憾,他骨子里面有一股倔强,在一个清晨悄无声息就走了,他也像“我的母亲”一样,他骨子里面有股倔强,一股别人都不懂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