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时代的一位主要奠基人——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改变了整个社会,他是机器时代的一位主要奠基人。他的生产线成了当时主流的企业形象。
就管理层面而言,福特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相当出名: 他于1914年把工人的日薪提高到了5美元的标准。这件事虽说干得精彩,但仍属于福特惯用的作秀手法。他的动机与仁慈没关系,这仅仅是一场了不起的公关活动,也是解决福特公司职员跳槽率太高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无奈之举。福特说,"这是我采取的最明智的削减成本行动。" 1913年,福特公司的劳工跳槽率达到惊人的380%。引入日薪5美元制度之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人们经常赞美亨利·福特创造了大规模生产及生产线。单从生产的角度,福特无疑是领先时代的。福特的高地公园生产基地堪称制造业的标杆。随着福特公司力争满足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他的工厂也越变越大。高地公园的总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亨利·福特的市场是全世界。
福特的这些工厂之所以能称之为新的工业巨兽,靠的不单是规模。它们还按新的工作方式,也按新的方式组织工作。福特声名鹊起,靠的是创造出了"活动生产线"这套系统,让这些日益庞大的工厂在规模和产能上实现了匹配。
装配线的概念跟科学管理也是紧密相连的。装配线是终极流程,是一种严格区分工种的方式,好让人们最有效地完成单个活动。"装配线的第一步,就是把工作送到人面前,而不是人去找工作。我们现在对所有的操作都设立了两条总原则: 第一,如果可以避免的话,工人不需要完成超过一个以上的步骤;第二,工人绝不需要弯腰。" 福特说。装配线是简单而明确的,它消除了传统制造法里的许多低效环节。
福特和工程师们做了大量的修改之后,装配线正式运行了。福特围绕它创造了一系列复杂的生产系统,确保零件、组件和装配能在合适的时间运送到装配线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实时生产技术流行开来之前,福特就在实践它了。
装配线生产方式的应用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据估计,福特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倍,装配线发挥了作用。装配线把生产一台发动机的时间从9个小时54分钟缩短到5小时56分钟,而此前,福特工厂里生产一个汽车底盘要花12个小时以上,要把零件搬到固定的装配点。而装配线则把时间缩短到了1小时33分钟。
亨利·福特和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管理思想和实践领域初期一对不能不一并提起的人物。两人之间的联系异常明确而强烈,但他们却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生活和思想都自成一家。他们所走的道路都是别人难以仿效的强者之路。他们都任性、有强迫症,偶尔招人反感。
他们的方法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力。确切地说,他们都在全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机器制造业时代,从1907年到1917年,效率运动使每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每年提高33%,而此前的1900年到1907年,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仅是9.9%。
但是,福特对人的管理是骇人听闻的,因为他相信成功能让自己施展无线的控制力。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工人。 从个人的角度看,很难说由于亨利·福特的事业成功,他就因此成了一个完人。他对金钱和权力的不断追求,再加上强迫症以及任性又顽固的个性,偶尔还有些精神错乱,让他甚至显得有些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