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大家似乎都在盲目的追求知识的广度,以为很多事情大概知道就是很了不起的事。反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知识的深度,只有对一个知识的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才是真正的了解这样的知识,才能让这样的知识为己所用。才能让这样的知识产生的是正利息,而不是负利息。否则你所谓的知识只是了解而已,对于自己的成长并没有什么用,甚至有时不仅没有正面作用,还会产生负面作用,阻碍你的成长。
一旦涉及到具体行动和真实交易,每个人的底气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质量就会马上显现出来——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了解真的只是我们以为,如果真的要我们根据自己现阶段的了解去用行动和金钱践行,那我估计很多人马上就会打退堂鼓了。尤其是当很多人说出“到时候我就会做了”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他永远不会这么做,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的坚信自己的了解,更因为自己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但是以为自己已经真正的了解,这个假象会不断的阻止人们进一步的了解,改善自己的认知。
所以人需要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不停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当你真的能够笃定自己的判断,并且用行动去践行的时候,那才是进步的开始。
这几天,我在读主要由《奇葩说》里一些辩手们编写的一本书——《好好说话》,之前看了很多期的《奇葩说》,对于里面的各种奇葩的精彩辩论赞不绝口,也反思过自己为什么连说话都说不好,一直到经过李笑来的推荐买了这本书。
经过了这几天的初步阅读,我知道了,说话的技巧在于各种模式的融会贯通,沟通,说服,辩论,演讲,谈判,这五大说话模式的各种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融通转换。也让我不禁想起了笑来老师之前提到过的一个概念——多维度竞争。很多人在跟人说话的时候往往只用一种模式,导致再有的时候顺风顺水,其他的时候就四处碰壁。原因其实不完全在于内容,而在于说话的技巧和模式不对。
再结合我们做喜剧这一行,现在的大部分小品,说白了主要就是由语言的包袱堆砌而成,各种喜剧笑点基本上都以语言为主。而语言的包袱之所以会让人发笑,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相比——相似而又不同。
而最近几年的趋势,大家也都看的很明白,喜剧小品的最后往往以感人泪下的情节收尾,更多的是一种说服的口吻告诉观众们一些道理,这些道理不外乎亲情,爱情,友情等等。而这个小品最终的评价,基本上就取决于这个说服过程的把握,是否让观众慢慢的随着情节自然而然的产生相应的情感,甚至潸然泪下。而用不好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所谓的硬煽情,不仅无法感人,甚至会让人反感,拉低整个小品的评价。
总的来说,现在的喜剧,也可以说是一门说话的艺术,把话说好了,这个小品也就成了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