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习能更高效,像作者这种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却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各类考试的能力,相信是很多人都渴望拥有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的。通过作者的描述,我终于明白了人和人之间,学习效率的差别是怎么产生的?其实,书中提到的比喻法我们也偶尔会用到,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把它当成一种转化知识、内化知识的方法,也从来没有克意去训练比喻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有时可以用,有时会石沉海底,被封藏起来。作者非常善于总结,首先引出的是一个整体性学习的概念,什么是整体性呢?这就好像是一部车,光有方向盘、车轮、油箱、发动机等零部件时,它不能叫车,零部件按有序的组织起来并能发动、能开起来的才叫车,这才是整体性的体现,或者叫做系统的概念。
作者从整体性学习策略入手,把学习的顺序归纳为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测试、找出薄弱环节7个核心步骤,这7个步骤就像是超市里的百货商品,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有序灵活的搭配组合,我们不用太刻板,以为必须按照作者标明的顺序来使用。在处理薄弱环节的方法中,都是实操性很强的方法,例如薄弱环节是在获取阶段,那么它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阅读和听讲的速度很慢,另一种是需要反复阅读。针对两种表现可以用不同的解决方法,阅读慢可以通过加快指读速度来提升阅读的速度,听讲慢和需要反复阅读可能需要增强理解力,可以通过笔记流的方式来提升速度和理解能力。另外作者还把信息划分为五种类型: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息息、抽象信息,便于我们在学习之前先将信息归类,而后再根据类别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内化知识。例如,抽象信息缺少的是与感官的直接联系,作者建议使用比喻法,用熟悉的事物、理论、观点来解释抽象的信息。例如,集中注意力这个信息,怎么样来理解注意力集中呢?是不是我们一直做着一件事情就叫注意办集中呢?显然不是,衡量注意力集中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效率,你投入多少时间,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数字的多少,这个可量化的数据是与效率相关的。那现在我用玩手机的比喻法来理解注意力集中,一种情况是我正在使用手机微信与客户交流,在此期间并未切换到其他软件或处理其他事情上,这可以叫注意力集中。实际上,无论是在 我们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比喻法经常用,有人说人生就像是一张单程票,只有去程,没有返程,这不正比喻法来理解抽象的人生这个概念吗?
整体性学习非常有价值,学会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很容易对各类学科、各种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会学习的人都有一些特点,一是善于发现和总结,二是具备相同或相似的品质。尤如作者在超越整体性学习这部分提到的高效率的五个秘籍:能量管理、不要“学习”、绝不拖延、批处理、有组织,和《深度工作》提到的深度工作处理深度任务、批量处理浮浅工作、提升心理能量、习惯化、设定目标等内容都很接近,这一点足以说明会学习的这一类人都具有共同的品质,或者说他们都遵循相同的学习规律。这是一本实践性的书,作者给我们提供的每一种方法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练习,直到我们拿到能力提升的结果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