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娓娓而谈的味道,最是让人放松而又共情,有点像我喜欢的橙花+雪松,淡淡芬芳后又清新持久
朗读者之前只是断断续续地看到,假期里这才开始追剧,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味道”,也正好撩起我的“味觉”
既知味,那何为道呢?
两百多年前章太炎才把“味道”这个词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没有“味道”一说的,评价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可见这个 “道”字暗藏了很多玄机,包括人们获得食材、烹制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对待食材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而现在,这种关系更加地泛化了。人们形容生活,总是酸甜苦辣论之;形容工作,可能会说食之无味,但弃之可惜;说的是人对待事物的关系,甚至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形之味道,表面有形却无形:
1. 食物:吃进去的食物是乡愁,以前真不觉得。只有当自己背井离乡,异地求学、工作、安家之后,才发现,自己钟爱的食物,特别是母亲的那几道拿手菜,竟根本不是旁人眼中的美味。原来自己最眷恋的,是家乡的味道,是母亲的呵护。
2. 香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我记性其实不好,却一直记得这部电影的画面。十八世纪,格雷诺耶,制香天才杀害多名少女,只为了保存少女的体香,获得最完美的香水。体香感官的确存在,就像我们可以问道亲人身上独特的味道,格雷诺耶是爱而不得的愤恨,而我们更多的是嗅到亲情给予的安定祥和。
无形之味道,看似无形却有型:
1. 文章:文字的味道落到纸上是风格。的确,每个人的表达偏好不尽相同。有人爱写实,有人爱抒情,长篇、短文、白话、诗词…风格自成。如果你觉得哪种文章特别说到了你的心里,说明这种沟通方式是你喜欢的,无所谓精彩不精彩,愿意长久地看下去写下去,足以。
2. 价值观:其实也就是人的味道。都说相由心生,那么行由思致也是没错的。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由他的思维模式决定的。不是法律定义的好与坏,罪与罚,但的确同样的行为,就有人觉得理所应当,也有人不屑不耻。所以我想,阿里和亚马逊在面试的时候都有闻味官这个角色真是有必要的。组织需要的专业能力另论,价值观不符造成的损害更不可估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有之
最后,愿大家都谁随到自己喜爱的味道,结交志同道合之朋友,品读思绪共鸣之文章。
哪怕独特小众,又如何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