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第五章《语言发展、语言多样性与移民教育》,对文章中的“隐蔽教学”概念有些触动,如果没有静下心,边读边思考,对于这一概念的阐述是有些难理解的。
不过通过作者提供的掩蔽教学观察报告,思路清晰很多。对于隐蔽教学,作者的观点是:将学科内容的词汇和概念放到语境中,从而使学科内容更容易理解。
这让我想到了情境教学法,其实,在教低学段的孩子时,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孩子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尤其是英语教学,单独说某个单词,可能很多孩子都不能明白,但是放在语境中,孩子们就能明白。当然,不只是语言的教学中会用到,在音乐的教学中也是一样。专业性的概念或语言,学生非常难理解,但是如果运用情绪、肢体语言、声音等情景先提取,然后再归入到音乐的语言,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我想这也是“隐蔽教学”的一种方式吧。只有词在一个“语境”中和情境中,才能更有实用的价值和意义。
“隐蔽教学”这一概念,也让我想到了教学中的问题。很多孩子可能知道怎么做,也就是有想法,但是很难表达出来。当然,除了词汇量少的缘故,还跟思维有关系。文章中提到:“教师还要求学生思考情境性行为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来锻炼他们的高级思维技能。”思维和言语不是从一个模型中雕刻而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差别要多于其相似性,言语结构并不单纯地反映思维结构,这就是为什么言语不能像穿上一件现成的外套那样套在思维外面。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只要有想法,就能表达出来,或者只要表达出来,最起码能理解一部分。看来,所有对孩子的要求都不能随感觉而行,必须从孩子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出发,才能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