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早晨总是很忙碌,陪娃吃过早餐,和他一起下楼上班。昨天大风降温,还好出门看到的是远方蔚蓝的天空,不太刺眼的阳光照在身上有种莫名的温暖。车上听着熟悉的声音,是和孩子相关的学习音频,有那么几句话又一次听到,孩子年少时的认知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父母对他的感受,父母传递的是他能行,他可以做到,他就会觉着自己真的可以。父母的语言暗示的是他不行、消极的事情,他也会觉着自己真的不行。
下面的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呢?
你怎么总是这么磨蹭?
你怎么没有以前写的好呢?
趁我们不注意可又看手机?
这个不能吃,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等等。
我们父母太多不经意说出来的话语,仔细看看才发现都是消极的暗示。而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多发现、多挖掘孩子的进步点,鼓励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让他从小就做一个有目标、有行动力的孩子,爱上学习,有责任感、有担当。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是有直接关系的,而我们带着自身情绪的话语可以试着换成这样的:
妈妈觉得你做什么事都挺积极的?
你的字可比爸爸妈妈写的都好?
爸爸相信你只是想看看你喜欢的内容,自己能掌握时间?
你妈妈知道你想吃冰激凌,可这两天你不是肚子疼吗?这个太凉了,咱先不吃这个,来一杯你喜欢的热奶昔吧?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要坚定而和善的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感受,好好沟通。父母更要做的是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持续不断的学习,有一天成为孩子的偶像,陪伴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