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读书的前两种目的:因为读书很高雅而读书以及为了获取知识而读书。今天接着说。
三、为了解决问题而读书
就读书目的的功利性而言,这个目的才是真正指向了读书的本质,也统合了之前所说的两种读书的目的——肯定是可以统合的,因为人不会没有任何目的地做一件事,哪怕这个目的只是求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之前说的那些“因为读书显得很高雅而读书”的人,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通过读书解决某种问题”——只不过不是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读书”这个行为获取某种身份上的认同,解决自己在他人面前获取某种高级认同乃至优越感的需求。相比而言,那些“为了获取知识而读书”的人所解决的问题则可能分为两种:
1.单纯地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
这当然是一种需求——求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是几乎所有人最根本的需求。至于这种目的的问题,这里就不单独说了,第二点会详细解释的。
2.通过“漫游”式的学习积累知识,或者至少提升自己的脑力,以便之后“不经意”地将在读书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用到某个具体的情境中。
应该说,只要内心没有完全被 “用读书装门面” 的想法占满的人,迟早都会或多或少地进入这种状态——书读到一定程度,谁都会有“在某个场合想起不知道是哪本书里看到的哪一句话,然后豁然开朗(或者会心一笑)”的体验。这种时候我们的心里或许都隐隐有一种感觉:那些我们读过的书——哪怕被我们只是一目十行地翻阅过——正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某个地方,默默地给我们某种祝福。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曾经陪我走过一段路,经历过一场世界的朋友,此刻正在我们背后,面带微笑地注视着我们。
绝大多数人在刚开始读书时,并不确定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我们可能单纯是为了”读书所可能带来的种种好处”而开始了阅读。但是当阅读的好处一点点地显现出来时,我们可能乐此不疲。同时,随着脑力的提升,原本“高深”的书可能不再能满足自己读书的需求,我们希望读一些更“烧脑”的书。同时,意识到读书的功用之后,我们也会慢慢地追求将读书的功用放大——我们不再满足于读完之后只获得某些碎片化的知识,我们希望读完一本书后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这是针对知识性书籍,下同);我们不再满足于完全漫无目的地读书,而且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能够满足我们当前知识缺口的书。
大多数持续阅读的人,都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发现自己特定方向上的知识需求,并且逐步采取更加高效地方式来吸收知识。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的读书目的逐步明确,并且最终,所有的读书目的,可能会在我们头脑中抽象成两个字:
“成功”
(当然对另一些人而言,这个词最好改成“幸福”,为了方便行文,接下来对这两个词不再区分。)
“成功”,通过自己各方面的提升,最终取得的结果。在内在需求上,它代表着对自己既有状况的相对满足;在外在需求上,它表现为得到别人的认可,乃至把“别人”中的一些比下去。至于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到底什么比例,就因人而异了。
于是,在更高、更明确的需求面前,我们更容易发现,单纯的阅读并不能解决问题,阅读的快感不代表能力的提升。在一次次对自己“明明读过书却还是没有任何进步”的不满中,我们慢慢地体会到 “知易行难”,并且发现:
如果把读书到应用的过程分拆成“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两个环节,那么我注六经”其实是最容易、最轻松的部分,在很多时候它甚至连“开始”都算不上——没有“六经注我”,我们根本就不算读过这本书:没有改变自己的认知,而后改变自己的行为的书,最主要的功能是让自己感到惋惜甚至自责。
最终,我们开始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书只是某种用来改变自己的工具,“读书”的重点根本就不是“读”书,而是尽可能以某种方式“实践”某本书——用书中的文字引起自己行为上某种正面的改变,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进一步往下想,我们甚至发现:
既然“读书”的目的是“正向”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取“成功”,也就是说,读书只是手段,那么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其他的手段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效果还要更好……
于是,我们的目光再次回到了那些“就是不读书,但是生活还是过得很不错,甚至比我们好很多”的人身上,(刚开始时多少带一点不情愿地)承认:
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些人,能够做到用读书以外的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种种问题,甚至最终实现人生的成功,而且,这种成功可能超过很多人。
把这句话翻译一个说烂了的版本:
人家读的是无字之书,而且成绩很好。
再把这句话翻译成一个怼人的版本:
你以为你读了几本书就了不起了?!
看来那些不读书的人的“借口”,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在对读书的作用产生了相当的怀疑之后,很多人可能多少都有过“读书无用”的想法。
对于读书的人而言,这种问题,还是要靠读书来解决:
查理芒格说过:我所认识的成功的人中,没有一个不每天读书的,一个都没有。
嗯,读书或许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却是效率最高、最为通用的方式之一。
于是,我们这些读书的人大可回到书本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