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CO 是一款很出色的照片处理 app,以高品质的滤镜著称,吸引了很多用户。但从 UI 设计的角度来评价,我曾经觉得它很反人类。
在 16 年初,VSCO 推出全新的 5.0 版本,引入了社区,交互经过重新设计,品牌彻底进行 rebranding。
VSCO 的 logo 换成了一个极为抽象的图形,有几分像相机镜头,但很多人笑称它是「井盖」。更重要的是,这个版本的操作方式和主流的 app 完全不一样。它没有底部 tab bar,全靠屏幕正下方的一个按钮来切换页面。它就像一个摇杆,你通过要上下左右拖拽它来进行操作。第一次上手让人捉摸不透,需要很长时间适应。
为什么在看似就要爆发性增长的时候,VSCO 还要做这么激进、高风险的尝试?如果你去翻阅 VSCO 团队的博客,多少会被他们的思考和研究震惊到。
(注:博客需要用非大陆的 IP 访问,否则会被重定向到下载的着陆页。)
他们把周遭的事物提炼成「太阳系→地球→社区→人→基因代码」这五个维度,把它作为品牌识别系统。「社区」就是在 app 里起到核心作用的摇杆按钮,那个新的 logo 则象征着「基因代码」,「人」的图形作为 loader、placeholder 经常出现。
他们寻找实体空间中的对象,归纳出规律,作为 app 文章信息流 layout 的指导规则。他们去研究物品的分组,给照片墙页面的 UI 设计提供参考。还有颜色、字体、符号等等……
那套难用的 UI,在 VSCO 的眼里,它们却是多么地自洽。
VSCO 博客的第一篇文章叫做《Into The Wilderness(走进荒野)》,里面写到:
在 9 个星期的(rebranding)过程中,最让我们着迷的是人类在语言、情感、艺术、音乐等方面表达自己的独特能力,以及人类生活中的这种紧张的空间——我们彼此在一个社区里、在一个自然世界的约束下,这个世界既是科学可预测的,又是完全混乱的。最终,我们开始质疑:VSCO 是不是一个能让人们感到舒服的空间?
不过一年不到,VSCO 还是把交互设计换掉了,它没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 tab bar 模式。调整后的 UI,几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VSCO 的样子,视觉系统则基本被保留。
VSCO 的故事讲完了。在这个追求「don't make me think」的时代下,VSCO 作出了最大胆的尝试,也有所妥协。
我们倡导现代设计,功能追求形式,要符合直觉。现代主义建筑在上世纪中期盛行,以曼哈顿建筑群为代表,它们豆腐块、方盒子般的样貌千篇一律,让人们不满。如果你认为这离我们很远,那么前段时间的全国统一招牌运动,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了。我们不愿意看到那样的建筑和城市景观,但试问主流的 design guidelines,做法不也很相似吗?大家拥有相同的导航栏、交互方式、组件,甚至连一个阴影样式颜色有多深、投影应该多大,都有具体指导。App 们长得越来越像了。
把 VSCO 看作一次艺术试验也好,对主流 UI 设计的挑战也罢,它不是坏事。我希望还会有下一个 VSCO 站出来挑战可用性,希望我们能重新思考「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