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同时收到了正在读初三的小琴和小棋两位同学的祝福信息,当时我还特别感动呢。
小琴是我从二年级教到六年级毕业的一个女孩子,家庭特别困难,是建档立卡户的孩子。这孩子特别自卑,与同学少有交流,学习成绩较差,典型的学困生兼贫困生。
我天生就爱同情弱小,看到小琴在同学面前畏畏缩缩的,实在太可怜了。于是每天找她谈心、辅导功课,鼓励她的话不知道说了多少。我买了学习用品奖励她的勤劳懂事,安排尖子生辅导她的功课。在老师与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小琴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可喜的是她性格开朗了,还参加了班级舞蹈队。
另外,同小琴一个班的一个小帅哥小棋,因为比较调皮,听说一年级的时候,考试成绩语数两科加起来还不够50分,连他父母都嫌弃他笨。
这调皮的小帅哥,性格特别阳光,也特别懂礼貌,见到老师总是甜甜地问好。我同样采取鼓励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方式,最后,这小帅哥也进步神速,各科学习成绩都达到了及格以上的水平。关键是他的阳光朝气和懂得感恩的品性,令我十分喜欢他。
这两个曾经的学困生,是他们那班学生中,毕业以后跟我联系最多的两个孩子,不但是在文字上的联系,他们还时不时地托邻居的孩子给我带来自家种的玉米、红薯等,每一次都让我感动不已,心里坚信:"会感恩的孩子绝对不会差!"
由此可见,对孩子多鼓励,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多大的影响啊!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一一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我读到了上面这一段话,这是作者对鼓励他人的作用的理解。作者认为,我们在鼓励别人的时候,最受益的应该是自己。
李笑来有一个他一直尽量坚持的原则: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他这样做,源于他的亲身经历。从小到大,他的成长过程非常孤独,总是被周围的人视为"异类",总会被别人质疑他:"怎么就你一个人这样呢?“
基于自己的遭遇,李笑来作出了一个决定:从此鼓励身边所有人,哪怕不是他的朋友。
李笑来在不断地鼓励身边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别人由惊讶到感激的表情,从此明白了,鼓励一个人没有任何风险,鼓励别人,别人高兴,自己也快乐。更可喜的是,自己可以成为不用别人鼓励的人。
在我们的读书营里,芒果班班就是一个特别善于鼓励别人的暖心书友。她的这种善于鼓励,应该就是她的天性使然。在那么多优秀的书友中,我是读书最少的,表现得也最渣。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别人那么优秀,自己那么差劲,一向自卑的我,差点就选择了放弃。但在芒果班班毫不吝啬的分享与鼓励中,我鼓起勇气坚持下来了。当然,我也得到了芒果班班的赞扬,她说我"进步神速”。
我现在接手的班级里,有一个令原任课老师和领导都深感头疼的男孩小七,他既不是贫困生,也不是学困生,他在学校的表现,正如李笑来小时候给别人的印象那样,“怎么就你一个人不一样呢?"有时候,连我都觉得他在同学中就是一个"异类"了。
面对这种标签为"异类"的孩子,单纯的鼓励已经不起明显的作用,我和搭档用起了"刚柔相济"的策略,他表现出色(成绩优秀、回答问题出彩)时,对他的鼓励毫不吝啬;他表现异常(打架、骚扰别人学习)时,到操场上罚跑5一10圈(跑道只有170米长)没商量。
在软硬兼施中,小七的“异类"行为明显减少。我接手教他之前,他几乎天天到办公室"报到",现在,在办公室里,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了。
可见,鼓励对大部分人都有很积极的影响,但有少数人,可能对单纯的鼓励,效果并不是那么好,此时就得结合其他方法来进行了。
确实如李笑来所说的那样: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从我们对不同情况的学生的鼓励中,学生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我们老师的身心也得到了愉悦。
都说小学老师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学生气死的。学会多鼓励孩子,运用多种方法转变孩子,孩子受益,我们更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