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自拍了,前两天突然有了冲动,想要拍一拍26岁时的我,或许在我心里,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也就是之前所说的仪式感。
过去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并不会太在意什么仪式,可如今,我成了一个仪式感很重的人。追溯原因,可能是因为长这么大唯一一次最重要的生日,也就是18岁的生日,是在大学的时候一个人买了一个小蛋糕,在心里为自己唱《生日快乐歌》,一个人过生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小到大,我的每一个生日,都是家人和朋友,尤其是全家人一起过的。过去不会太在意这些,可唯有那一年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的时候,突然发现,我该长大了,该独自面对一些事,一些人,独自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现在回想起来,18岁生日的经历,实在太难得了。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像我一样幸运,在该成长的时候就能够成长,所以感谢命运的眷顾。
今天早上读书的时候,正好读到了禅宗哲学,里面提到了一个禅宗修行的方法,知识是不知而知,修行的方法是不修而修。不修而修,是以无心做事。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这也正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和“无心”,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本身可能有多么好,在于做事而不引起任何结果。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做好你应该做的事,不要去想结果如何,去做最重要。
书里说:禅师们所强调的,是修行不需要专门的行为,诸如宗教制度中的礼拜、祈祷。只应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毫无滞着;也只有在日用寻常行事中才能有修行的结果。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无须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正像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可是后来时候一到,就必须抛弃努力,达到无须努力;抛弃有心,达到无心;正像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
所以不修而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而知本身也是一种知。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产物;而不知而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读完这些,内心不能说是顿悟,应该说有所冲击,但却很赞同这种说法。
当我们经历很多事的时候,如果你去追问原因,比如为什么是我要经历这些事,为什么糟糕的事总让我遇到,为什么那个人会辜负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通常这个时候,你是不容易理解和明白的,哪怕你找到了一些安慰自己的理由,可那都是浮云,都太浅。
很多事,都需要时间去验证,比如我18岁生日的经历,比如25岁生日的经历。
18岁那年,我没有去想那么多,只是觉得一个人过生日也没什么不好,就当自己给自己的成人礼。大不了在日记中写道:“没想到生命中这么重要的一天,居然是自己给自己过生日。”,然后为这件事难过一下下,睡一觉起来就忘记了。直到今天,才突然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25岁的生日,也就是去年的生日,和以往不同,虽然现在的我能够感觉到又不一样,但还无法完全用语言或者文字把它表述出来,我想这就是时间还没有到,所以决定保持静默,什么都不说。以我现在的经验还无法完全领会,或许再等个三五年,某一天清晨,也像今天一样,突然顿悟,豁然开朗。
渐渐喜欢上这种某个瞬间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迷恋。我想如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不要去想为什么会遇见,为什么会经历,唯一应该去想的,是我该如何面对,如何去做。总的来说,就是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人,接人待物都不去复杂化。
因为时间总会给你一个答案,无论多么长久,而现在的这一切只是准备工作,当你有一天突然顿悟的时候,就是你的状态或者你的人生阶段又上升或者有飞跃的时候。
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后两句我们经常见,时不时地还挂在嘴边,但它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意思是说,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所以,面对我们一生中经历的所有,除了保持静默,不要钻牛角尖以外,就是自然的去接受,而且应该充分相信自己,放下所有的杂念,心无旁骛,做好该做的事,仅此而已。其他一切,交给时间。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心若沉浮,浅笑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