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大唐最具争议的帝王之一,玄武门前射杀兄弟,残忍无情的是他,贞观年间开创太平盛世,功在千秋的也是他;纳隋炀帝之女为妃,风流多情的是他,怀念早逝的长孙皇后,深情念旧的也是他……纷纷扰扰,关于李世民的话题千年热度不减,除了政治和感情,李世民篡改历书也一直广受热议。
那么,他究竟修改过历史吗?如果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事实上,李世民篡改史实一事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推测,《资治通鉴》曾有记载: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委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也就是说,李世民登基之后,曾经违反历朝历代,天子不得翻阅当代史书的规定,而且,他不仅违反了,还在翻阅之后,对史书提出了修改。那么,他究竟为什么这么做呢?答案藏在史书里,一个人越是突出什么,越是想要掩饰什么。
阅读唐代历史,唐朝从李渊始,到李治止的阶段,最出彩的人物是李世民——英雄出少年,在沙场上冲锋陷阵,无比英勇,单枪匹马救过隋炀帝,公元616年,平定山西内突厥人的入侵,公元617年,以右元帅身份,率兵攻打隋朝首都洛阳成功,他打下了李唐半壁江山,可饶是如此,他也从未因为功勋卓著,心生不轨之心,忠孝两全,为人谦逊,从未居功自傲。这样一个人,因为过于优秀,被兄长嫉妒,为求自保,他不得已射杀弟兄。之后,他立为皇太子,再后来登基为帝,励精图治,“贞观之治”名流千古。自此,李世民在隋唐历史里,以他励志的经历,完美的个性,树立起千古明君的形象。
分析至此,李世民为什么要篡改史书,答案呼之欲出,他想要扬名立万,想要掩盖他不顾血脉亲情,为了皇位不择手段的事实。可是,这仅仅只是其一,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他在惧怕,他惧怕什么呢?
他在惧怕一个人,即使他已经死去,那个人就是隋炀帝杨广。
杨广并不是一个昏君,这一点,天下人不知,可是李世民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征战四方,平定天下,开凿运河,改革科举制,这一切都是为了百姓谋福祉,只不过他的这些举措,为百姓带去的福利不是立竿见影能看到的,需要时间。只可惜,隋炀帝没有等到那一天,在他三征高丽之际,起义军已成气候,隋朝昙花一现。李世民继位以后,他心里很明白,李家不过是钻了一个空子,百姓看到的前朝年年征战,尸骨累累背后,其实是隋炀帝还没有来得及证明的功绩,太多人还不懂,开凿运河,疏通南北交通,促进经济繁荣,战事也好,大兴土木也罢,只有如此才能发展国家,而李家却利用大多数人的不懂,来借口起兵。可时间终究会证明一切,到时候,天下悠悠之口,李家不过是一个窃国贼。这样的恐惧催始着李世民篡改唐史,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隋炀帝开始被抹黑——杨广为了看琼花,要开凿运河;杨广性情惨烈,所以战争四起;而后宫情事,更是传的不堪,甚至杜撰出杨广奸淫母妃宣华夫人……
李世民在政治上,其实也当的起大有作为四个字,只可惜,他糊涂了,历史的真相并不是人为篡改就能被掩盖的,发生过的事情,终究会留下擦不掉的痕迹,有心人会从蛛丝马迹中一点点还原真相,而他篡改历史,抹黑他人,夸大自己的行径也终究会昭告天下,这才是,他一生最为人诟病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