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小学或初中就知道了,之前也尝试过,读《史记》、《资治通鉴》,都是读几天,就忘了这回事了。
初读《资治通鉴》开头,就脑瓜子疼,这是啥跟啥,文言文多久没看了。关键是不知所言。
看看别人怎么读史的,比较出名的就有苏轼的“八面受敌”读法,简单点说,书分多遍读,可以先从感兴趣的点读,比如对治军有兴趣,就专门读治军;下一遍读,就专门读经济,依此类推。甚至有一次指导别人读书,专门问某书里有什么好的亭子名。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学以致用,先挑感兴趣的或看的懂先读,慢慢就也能发现一些好的故事或有不少启发了。
比如看到商鞅,“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后才有在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的强大和大一统。
看到了什么?君为臣纲,商鞅当时看人、看事的通透,人才导致一国之强大,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等。
想到了什么?商鞅当时的通透,那会想到自己的被五马分尸和族灭?或者是大丈夫当有所为?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又会失败?还有哪些变法?又有哪些不同?变法如此之难,那么改变一个人呢?变法和个人的改变通用吗?一国得一人尚且能兴,那一个企业?怎么去判断一个人才?
还有哪些自己可以马上运用到实际中?
言之种种,范围太宽、太大,还是事宜按自己兴趣或要扩展的领域来学习。
还是回到怎么读史上?
读史读什么?读一国之兴衰败亡,读个人在历史中如何渺小,又如何伟大,读善、读恶、读忠义、仁义礼智信、看战争、看阴谋、看骄奢、看背叛.........
而我又怎么读史呢?
1、先挑选,初定:读《史记》,后读《资治通鉴》,再读《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先定个大目标,然后开始读《史记》。
2、学习语言的简练,甚至在写上尝试;学习怎么写故事;
3、挑着看,特别是对自己感触的就细看,看慢点;甚至前期看快点,把文言文捡回来一点先,反正就当磨练心性来读。
4、尝试设身处地地读,当时是什么境况,多问: “如果我处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不以马后炮的视角的话怎么做?历史上的人又是怎么做的?考虑的点是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5、除了读史,怎么通过读史看未来;又怎么通过现在的信息来研究未来。
想的多,还是得用起来。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