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楠,我回永城了,有时间见见吧。
电话里,小娜温柔清新的声音一如往昔。
是啊,好几年没见了,肯定要回去见见的。
我愉快的应承着,仿佛下一刻就要见到本尊似的,心里却早已经翻起千层海浪。
好不容易挨到周末,我没有带孩子,亦没有带行李,独自踏上回老家的路程。路边风景一闪而过,心里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愫涌现。
因为生活的忙碌,我们很少回老家,从春节后我回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却不知小麦已经吐黄,家里的大门也已经翻新,桃树结出了青青的果实,平常最让我们头疼的那条路也被修葺的光滑整洁。
半个小时后,我见到了小娜。
小娜还是笑意盈盈的样子,说起话来伶牙俐齿,小时候斗嘴我永远都是战败的那个。
我抬头看看小娜身后的两个依偎在她身边的小公主,乐了:我到今天才看到两位掌上明珠的真面目,的确眉清目秀。
行了,我天天被她们缠的没办法,家里还有个小的。小娜往车里塞着东西,头也不回的应道。
嗨,都一样,女人生了孩子就少了一半的自由。我由衷地感叹着。
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印记,吹弹可破的皮肤也很好的印证了她这些年在北京的幸福生活。
我看着她好一阵发呆。小娜推了推我,发什么呆呢,这次回来咱俩要好好叙叙旧,都那么多年没见了。
1
小娜是我小时候的玩伴。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她的样子,一头及腰的长发,一身白色连衣裙,大眼睛,一看就是那种在班级里充当白雪公主角色的女孩。
我是第一次见到留那么长的头发的女孩,好感分加了不少,本想着以后不会有什么交集,谁知道却鬼使神差的成了好朋友。
接着便是整个初中三年的互相陪伴。
可是儿时的友情总是幼稚而经不起推敲的,所以我们也免不了争吵,冷战,和好,然而友情却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日益加固。
每逢暑假,她总是会骑车带我跑到很远的地方吃美食,最远的一次,我们跑到了市里。
那个时候觉得城市是很遥远很神圣的一个地方。
我一直都很羡慕她生活的潇洒和自由自在。
初三的时候,小娜一个人去了远方,繁重的学习任务使我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里,根本无暇顾及我们之间的友谊。
于是,我们短暂分开了一段时间。
2
高中的时候,我们再次联系上了。
那个时候,我在一高,她在三高,一个在新城,一个在老城。平常见不到面,彼此之间的情谊全靠着一封封承载着油墨清香的书信维系着。
然而,我们仍然乐此不疲,收到信的那一刻永远都是激动而雀跃的,我们在青色的信笺上面分享着彼此的心事,然后那封信被叠成了各种形状。随着一枚邮票,便飞到了对方的怀里。
高中的假期有名无实,繁忙的学习也时常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而这时,小娜总会有办法帮我从数理化的公式中解救出来,骑上电动车,跑到街上喝份豆腐脑,再来个香喷喷的沾满了芝麻的烧饼,一天的郁闷心情便一扫而光。
那时候的生活好像除了无休止的数理化公式,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引起我的兴趣。
还好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看书。
记不清四大名著翻阅过多少遍,鲁迅、老舍、茅盾、巴金的小说亦是手不释卷。金庸,古龙,琼瑶,席绢也成为了无聊时候打发时间的一剂良药,韩寒,郭敬明等新生代作家的兴起更让我们这些书虫们欢呼不已。
我们会在来往的书信里欣喜的告诉对方发现了一本好书。即便是碰到一阙比较好的小令,我们也会把它抄写下来,寄给对方欣赏。
放到现在来看,完全就是一副文艺女生的调调。
3
大学毕业的时候,小娜要我陪她一块去北京发展。
我犹豫了,拒绝了。
我是那种比较怯懦的女生,也比较恋家,不喜欢离家太远,总觉得北京是遥不可及的一个城市,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可以融入到那个城市里面。
所以,即使知道她是满怀期待,可是我还是拒绝了。
然后我内疚了很久,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和她联系,直到看到她在北京生活的很好,我才慢慢放下自己内疚的包袱。
我知道她肯定会生活的很好,她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女孩。
后来,我们便在不同的城市结婚生子,她在北京,我在永城。
结婚伊始,我曾去北京看过她一次,即将临盆的她挺着大肚子,满脸都是遮挡不住的幸福。
我曾在空间转过一篇《生活,在哪里都一样》的文章,然后开玩笑的告诉她,她就是文中那个大城市的姑娘,我就是那个小城姑娘。她便笑着回应,永城可不小,至少比酂城大啊。
有些人的幸福并不需要时时刻刻展示在朋友圈,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感知。
我们还是一个是小城姑娘,一个大城市姑娘。然而,我并没有过的如想象般安逸,她亦没有从前的忙碌和拼搏。
如今她的脸上多了一种叫安宁的东西,言语间都是对如今幸福生活的满足。
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了释然。
我知道她一定会幸福,当然,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