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
朱明瑛演唱的这首《回娘家》脍炙人口,说是河北民歌,其实是翻唱自邓丽君的《小媳妇回娘家》。
回娘家,又称“走娘家”,农历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也就是俗语说的“大年初二回娘家”。
中国人如何看待“娘家”,在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民间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些信息。
娘家福,不叫福。
女孩子在娘家的时候,“富养闺女穷养儿”,爹疼娘爱的,自然享福,但是嫁人成家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自然辛苦。如果遇人不淑,那更是叫苦不迭。
对比之下,女孩子在娘家享的福是短暂的,在婆家要是能继续享福,才是真的有福。
类似的谚语还有一句,“娘家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是个愁”,对女子来说,终究是要出嫁,到别家生活的。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过去这样说很正常,那个时代女子只要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再想照顾娘家,纵使心有余,力也一定不足。
那么,娘家还盼她什么呢?她过得好了大概能照应一点,但也得视其夫家的财力以及胸怀的宽广;过得不好了呢?还要帮她一把。
哎呀!罢罢罢,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不用管她那么多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呀!
不过现在的情况大变样了,现在的男子普遍惧内,可能与男多女少有关;现在的女子自由独立!经济地位也大有提升,孝敬自己老爹老娘就很方便了。
媳妇公婆两条心,要亲还是娘家人。
婆媳关系是著名的不好协调的关系,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又有代沟,所以对比之下,女子情感上当然亲近娘家。
类似的谚语还有“女儿不断娘家,客人不断行家”,人怎么会忘记自己的亲爹妈以及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呢!
历史上老皇帝驾崩,皇后抱着还处在幼年的小皇帝治理天下,自然会重用、依赖娘家人,这是造成外戚专权的原因之一。
媳妇不能当女看,女婿不能当儿使。
俗语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毕竟是“半子”,当然比不上亲子。有的地方把女婿叫做“女贵客”,再“贵”也还是“客”,是外人。
如果说女儿是爹妈的小棉袄,那么儿媳只能是破棉袄了!
呆妈妈疼外孙,麻利妈疼家孙。
这还是传统观念,家里的孙子是继承家族香火的,而外孙终究是别家的。
现在这种观念淡薄了,但是多少还有遗留。
娘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过去有个说法,娘舅比叔伯亲。按照传统思想,父系氏族里,叔伯的血缘感觉更近一些,其实孩子往往长得像舅舅,也亲舅舅,在血缘上并不比叔伯远。
孩子在小的时候,常常跟随母亲去姥爷姥娘家,有的在姥爷姥娘家玩耍、长大,正如歌里唱的,“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有谁童年时不是在姥爷姥娘家度过了很多时光,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