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2017年3月22号,南方医科大学一名男生持刀砍死了同班的两位男同学。我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看到这消息,我感到非常悲哀和震惊。大学四年级的两个年轻的生命在同学的屠刀下逝去了,两个家庭就此家破人亡,两位学生的家人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而行凶者的家庭也会因此倒塌。
性质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在近年来屡有发生,舆论对此也展开有不少讨论。然而,如何有效地避免校园暴力,特别是极端的校园凶杀案,依然众说纷纭。经过多年的呼吁,加上一些案件带来的惨痛教训,各大高校均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大多数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也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然而,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否真的能够预判危机,仍然有待评估。
很多校园凶杀案的凶手都被怀疑有精神问题或者心理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些学校在处理时习惯藏着掖着。虽然说心理健康问题属于个人隐私,但是不能为了保护这种隐私,就用消极的方法处置。心理健康是一门现代科学,没必要遮遮掩掩。心理出现问题,就像身体出现疾病一样,需要积极的应对。在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端倪时,第一时间介入,化解危机,消除安全隐患,是学校不容推卸的责任。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前形势下,应试教育仍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症。它集中表现为“三偏”,即学校工作偏重智育,抓智育又偏重考试科目,对考试科目又偏重分数。这样下去,已明显产生恶果: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个性受到一定的压抑,特长和潜能不能充分发挥,身心难于健康发展。这必将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自身价值,学会多种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健康、能够从事各种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人民在体育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洗“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于我们的邻国日本而言,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却有落后的趋势。从1979年第一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开始,到2015年第七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测试结果表明: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肺活量比标准均有下降,而近视率居高不下。
在心理健康方面,青少年学生也存在许多障碍或疾病,如骄横,自我中心思想严重,不善于和他人相处;心胸狭窄,经不起一点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吵大闹,离家出走,甚至有的轻生自杀,有的杀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国内频繁出现校园暴力、凶杀案,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件、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等案件,还有学生杀死老师事件,这些震惊国内外的校园凶杀案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是很重要的。有的家长从小只要求孩子考好成绩,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学生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自私自利,脾气性格怪异,嫉妒心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大哭大闹,那些症状都是心理有障碍的表现。
作为学生的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小的时候有那些问题,就应该和孩子多谈心聊天,向孩子多灌输那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好的思想,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把孩子不好脾气和性格改掉,把不良习惯转变成好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培养他们善良、正直、真诚、宽容、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等优良品质。
在学校里,有的老师偏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另眼相待,这样的做法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有的老师以貌取人,甚至以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来对待学生,老师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厌学、孤僻、嫉妒等心理障碍,这是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上有的人利益熏心、损人利己,做坑蒙拐骗的事、贪污腐败,而现在有人以挣了很多钱、官职大小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这是社会的悲哀。
我个人认为:人生几十年不容易,一家人“平安、健康、和睦、快乐生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培养一个情商高的孩子远比只是智商高、情商低的孩子更重要,孩子不一定考上大学才是有出息的,只要他善良,遵纪守法,不做损人利己、不做坑蒙拐骗的坏事,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创造财富,即便在平凡的职业生活中,也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俗话说的好: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坚持认真的去做好每一行,学生就是成功的。
“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教师的愿望,也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更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作为教师、班主任的我们应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要平时多给学生灌输“健康第一”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养。
因为体育锻炼能消耗热量,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 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中; 体育锻炼能舒展身心,有助睡眠及消除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 ;体育锻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中的集体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有人做了一份调查报告:全国各类高校学生都有自杀现象,唯独像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没有自杀的。这说明体育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爱好体育运动的人心里承受压力的能力相对来说是强的。这些足以说明体育锻炼能调节人的情绪,缓解压力,在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尊重、信任、爱护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教育教学环境。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赏识学生。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帮助他们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教师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
教师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成长环境。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希望家长能耐心细致地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尊重理解他们,用“爱和关怀”做到和学生心灵对话,要友好,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拯救学生,使学生从不好情绪中走出来,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愉快,充满希望。
4、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医生,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心病必须心药医,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不利因素,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要朋友式地和他们谈心,给学生提供一些缓解压力和烦恼的方法。如:向好朋友、家长或者信得过的老师诉说;听优美的音乐,如自己喜欢的歌星唱的歌、佛教里有关让人静心的音乐;阅读,多看些励志的美文;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登山等;看陈佩斯、朱时茂、潘长江、宋丹丹、周星驰、赵本山、冯巩、巩汉林等喜剧演员的电影和小品;看猫狗打架视频、狗等动物的电影或者好的动画片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减轻人的烦恼,让人释放心中的压力。
此外,讲一些名人在成长过程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故事,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积极性,让学生坚强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教师要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生尊重、珍爱生命,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珍惜和家人的感情,珍惜师生缘、同学缘,增进亲情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