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语》
系统正见:《习 主席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家道传承》《师道人生三》。
发心:做一名基本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
正见:正己化人。
感悟:
今天下午第一节下课,我在办公室里改作业,刚放下笔,几个学生慌慌张张地赶过来说:“老师,咱们班的闫浩阳和刘嵎柏正在教室里打架呢。”我马上让他们去把这两个人叫下来,这拨人刚走,又一群学生闯进来了,大呼小叫地说着同一件事,吸引得别班的学生也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围在门口,当时我的心里就有点不痛快,心想:天天教育你们不要打架,竟然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看我这次怎么收拾你们。不一会儿,打架的两个人被一群学生推推搡搡地簇拥而来。
支走其他学生,办公室里异常安静,看看这两个孩子,一个个像斗红了脸的公鸡似的静立一旁。一个同学低着头,表现的异常平静,好像在战斗中占了上风,另一个同学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呼哧哧哭泣得鼻涕都要滴下来了,似乎有无尽的委屈。望着这两个孩子,我既生气又好笑。心想:怎么还有脸哭?刚才打架的能耐哪去了?但我努力地克制着自己,等待着那个激动的同学平复情绪。
等他们平静下来,我想:以前每遇到这种事,我总是对他们一阵疾风暴雨的训斥,当时似乎有点作用,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既然我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那换一种形式是不是也可以?想到这里,我没有询问两个学生打架的原因,而是让他们拿来纸和笔,写一千字左右的事发经过,并写出自己在这件事中的三点错误。学生开始写起来,越写心情越平静,等他们写完,好像已经忘记了刚刚发生的不愉快,再提起打架的事,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一般。从他俩的作文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课间,闫浩阳在打乒乓球,刘嵎柏也想打,就征求闫浩阳的意见,闫浩阳就把自己的球拍分给刘嵎柏一个,却没有给乒乓球,刘嵎柏只能坐在位置上看闫浩阳打的津津有味。打了一会儿,闫浩阳的乒乓球掉在了地上,刘嵎柏见状,就想帮他捡起来,但闫浩阳以为刘嵎柏是想抢他的乒乓球,于是两人打起来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我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一,在教室里打球,二、没弄清事情真相就动手,三、打架时不依不饶,给大家做了一个坏榜样。接着我又说:你们虽然有错误,但也有优点:一、老师一叫都下来了,二、敢作敢当,三、反思比较深刻。问他俩有没有误会对方?他们想了想都说误会了。那怎么办?刚刚哭得最厉害的闫浩阳首先向刘嵎柏鞠躬道歉,刘嵎柏马上也向他回礼道歉,这件事情没有用武力而得以圆满解决。
别人说出来的叫建议,自己说出来的叫反省,相信这件事会让这两个学生记忆更牢固。很欣赏自己这次的冷静,让我换了一种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达到了目的,而这得感谢女儿昨天分享给我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书中这样写道: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的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