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早上,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我的母校,参加了“新视域下生本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我们观摩的是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执教的是一位男老师。他按照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先将文言文读准确、读流利、读好停顿,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弄懂文言文的大意;然后借助表格推测卖矛人的思维过程;接着让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这个古诗;再总结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最后拓展文言文《画蛇添足》,完成练习,实现学以致用。
这位男老师引导得法,孩子们的表现也很精彩。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下,孩子们的思维从表面走向了深层,对“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提出了好几种可能,并得出了跟课本相同的结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模式,让思维可视化。
跟以往上课不同的是,这位老师在上课,旁边站着一位校长(与上课的老师在一所学校),他凝视着学生,目光如炬。当上课老师在等待学生思考的时候,他会走到老师身边耳语几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关键的时刻他也会插上几句。“像我这样,再把这则文言文读一读。”他深吸了一口气,铿锵有力地示范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孩子们,再思考,这个卖矛的人如何能将矛与盾卖出去?”这又是一个触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上课的老师没有提到,而这位校长提到了,他满怀期待地等着孩子们给他满意的回答。果然,孩子们没有让他失望,给出了“一天卖矛、一天卖盾”的答案。他又接着发问:“旁边也有一家卖矛和盾的,他该怎么做?”孩子们又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有孩子说让他买一些质量不好的矛,当着顾客的面亲自表演,这样就能显示他的盾坚固无比了;同理也可以证明他的矛锋利无比。这两个问题的介入,链接了生活,指向了解决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姑且不说这位校长在课堂上出现是否能被我们所认可,但他提出的问题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从文本中提炼有价值的真问题,带领学生去深入学习,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