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再见。”
一年级新生登记现场,看见孩子们离开时,我总会笑盈盈地跟他们主动打招呼。
因为我只是在几个登记教室做联络工作,并没有直接跟孩子对话,这样跟孩子们打招呼,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
第一类:自然回应型。
大人很自然的回应:“老师再见!”孩子也自然回应:“老师再见。”他们要么大人小孩手拉手离开,要么是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走在大人的前面。
第二类:教导回应性。
“宝贝,老师跟你打招呼呢!跟老师说再见。”这类的父母,一般拉着孩子的手,听到我的招呼,会停下来,等着孩子说完“再见”,家长也会很礼貌地跟我打招呼,然后再牵着孩子的手离开。
第三类:代替回应型。
“宝贝,跟老师说再见。老师再见!”这类家长,大人在前,孩子在后,拉着孩子一直往前走,脚步匆匆,听到我的招呼一般不会慢下来,他跟老师打完招呼,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说“再见”,已经离开我的视线了。
第四类:主动回应型。
“老师再见!”这类孩子一般是独立走在大人的身后,听到我的招呼,会笑眯眯地回应。这类大人一般都在打电话。从打电话的表情和走路的速度判断,他们不是闲聊,是真忙。
第五类:消极回应型。
“老师跟你打招呼呢!你也跟老师说再见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快,跟老师说话啊!平常怎么教你的……唉,TA就是内向。”大人的话犹如连珠炮,对孩子说完还要把最后一句话对着我说。
孩子畏畏缩缩地躲在大人身后,等着大人把话说完,再怯怯地说:“老师再见。”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孩子的样子看得我特别心疼。
第六类:高冷型
我的招呼出去,大人目不斜视气宇轩昂地走了。孩子跟在大人身后,有的直接默默地飘过,有的拿眼睛瞟我一眼,然后面无表情地继续跟着大人离开。
我宁愿相信他们是没有听见我的招呼,于是微笑着看他们的背影越来越远。
只描述,不评判。每一个人的言行背后,都有一套独特的信念系统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做支撑。
从孩子的生命成长来看待这些表现类型背后的信念系统,每个人受到的启发必定不一样。
喜欢哪一类,想做哪一类,都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只能自己去选择,也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