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些年出版的关于如何读习、学习的严肃书籍,都从这本书中引用观点,获取灵感。
我一直认为这本书是教科书级别的。想要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力的同学,啃下这本大部头,是必备的基本功。
二
昨天吐槽了“快速阅读法”,好多朋友引起了误解。认为快速阅读法是有用的,不能一棒子打死。
赵兄还给我发了汉字在阅读的时候,有的词组是可以顺序倒置而不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的例子来调侃。这个例子在微信上流传也很广。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实际上,某些汉字顺序可以是乱的,英国人读英文也是可以允许某些单位顺序不对,甚至是,熟悉英文阅读的中国人也可以做到,并不稀奇。
这里面包含了两条认知心理学的原因。
1.完形(格式塔)心理学。这个理论研究表明,人们可以自动将熟悉事物的部分脑补成整体,我们平时看电视,拍摄只有一个脑袋,但是我们在脑子里自动认为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认为只是一个头,没有身体,非常奇怪。
因此,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头脑里也会采用自动化补齐的方式,比如,我们在看到“顺”的时候,会自动的脑补成“顺序”。这种自动机制运行的条件,就是我们需要对这些词语非常熟悉,能够让头脑进入自动化的认知机制。
举个例子,“江好南,风景曾旧谙。日出花江红胜火,春来水江水绿如蓝。”,这句诗,在熟悉白居易诗词看来,看到第一个字,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对于从没有读过这诗的人,他会自动纠正里面词语的顺序吗?
显然不能,他没有条件进入自动化。
2.相关信息是可以合并的。也就是说,“顺序”这个词作为一个信息点存在,在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动化机制在起作用的时候,注意力不在放在熟悉的背景知识上)的时候,“顺序”和“序顺”是可以等同一个信息的,并且这个信息点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理解能力。
三
快速阅读法,说的是用左右脑(全脑)的认知原理来发展出来的一种图形记忆法。
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
并不存在优势右脑或者优势左脑的情况,某一侧大脑并不能主导或影响个体人格特点。研究负责人杰夫安德森博士说:“可以肯定的说,某些大脑功能确实由某一侧大脑负责。
基础理论都不成立,搞这些伪科学,就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进行的欺骗。
四
快速阅读法不成立,并不是说速读不存在。
速读,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属于阅读四个层次里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就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通过略读或粗读的方式,快速的了解一本书的价值,判断适不适合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排除目前对读者没有阅读价值的书籍,从而使阅读更加有乐趣。
以下是书中推荐的方法
1.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如果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有关的篇章来看
5.随意翻翻书,连读一两页,都不要太多,如果有后记(结束语),则看完。因为后记基本是一本书的概括。
6.如果有必要,可以快速通读本书,有理解困难的地方,直接跳过去。
五
前天,刚好在书店买了洪子诚的《我的阅读史》,本意是最近在看“阅读”主题的书籍,这本个人经验之谈的书,能帮助开拓视野。刚好可以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一个速读的例子。
用检视法读洪子诚《我的阅读史》
一、封面:学术作品集,作者,书名,北京大学出版社
解读:本书偏于学术类型,是洪子诚的个人阅读经验总合,已经出到第二版,说明具有一定的读者基础。最近,在看“阅读”主题的书籍,这本个人经验之谈的书,能帮助开拓视野,具备当前可读性。
二、目录
分了二十多篇,大多采用“我的阅读史”之xxx作为副标题,有一些书我也读过。从目录来看,是按时间进行编排,即从少年到目前的阅读经验和进展。
三、结束语(有的书是后记)
1.结束语。主题词“何时我们才能烧尽所有的书本”,洪子诚的观点:书本就是要“能教你对自己比对它感兴趣——而对自己以外的一切又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
可以这样理解,书本是一个起点,要从关注书本到关注自己,从关注自己引早到关注生活和社会。
2.后记。洪子诚总结道:他很遗憾过早的进入具有更多“实用”目标的阅读方式,换去了一种放松的心理,失去只是面对“一种令人感到好奇与着迷的”的境界。失去的,是自己最珍贵的,也是最想得到的。他主张,对书本的态度应当要像对像你邀请的来客一样,热情款待,同情的倾听作者的高谈阔论,视为一种可能性,然后决定要不要接受、响应,或者还是拒绝、辩驳或修正。
洪子诚似乎想法,读书,应当是以一种轻松、享受的姿态来对待,不要因为太早的实用而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和为之着迷的执着。读书,是要用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待你邀请而来的宾客,同情的倾听,不要着急打断,耐心的听完。
四、随着翻几个篇页。
1.读乐黛云的文章,他说初读时,认为是一种陈词乱调,听得够多的,后来,参照了乐黛云的自传和其他文章,才意识到某种独特的东西从他的阅读中漏掉了。
2.洪子诚的阅读史,多以还是以偏学术的为主(文学和文学理论)。可能对目前没有多少文学阅读背景的人来看,有点陌生。
3.文学理论和文学评析较多。
结论:这本书,不太适合目前的我,偏重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讲述。其中“读巴金史”和“读郭小川史”是洪子诚青年时的阅读经历,并且我大学时对巴金有点兴趣,可以选读这两章。其他的内容,等以后文学作品有一点底子的时候再读。
结语:所谓速读,是用检视阅读法来快速的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以此判断它的价值,必竟,时间有限,不能每一本书都从头读到尾。有的书本,可能很经典,但是目前远远超来理解能力,也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啃下去。读那么符合你背景知识的书籍,会让你的阅读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