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梁伟老师推荐的好书,由日本山下英子撰写,吴倩翻译的《断舍离》。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这是张德芬老师为本书写的推荐序。
1、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舍=舍弃泛滥的破烂儿,物品在此时、当下,出现需要它的地方。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2.断舍离的机制
3.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断舍离的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所谓收拾是“筛选出必要的,自己喜欢的物品”。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理由就是执念。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认为,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物理上看出来。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4.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在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只聚焦于一点,把它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的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那些常年以来一直非常爱惜的使用着的东西,把它扔掉的时候,要说一句“谢谢”;而对那些还没有完全用到头的东西,就要说句“对不起”,要大声的说出来。
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
运用三分法到整理收纳上。先大致的分成三类,然后再细分成三类,以此类推,渐渐的越分越细。
利用“751”原则,严格的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看不见的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东西,看得见的空间只放五成东西,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
5.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不更不想呆在家里了。慢慢的,这样的恶性循环,越陷越深。他们是因为不想正视某些问题,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让自己忙碌到必须一刻不停的外出的理由。
二、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这类人留有数量庞大的回忆过去的物品。
三、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总在为了某个没有这些物品就过不下去了的未来担心不已,但这一天却从来没有真真正正的出现过。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断与舍是一个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收拾破烂儿这样的行为,处理掉潜意识的阻塞,最终引起看不见的世界的深刻领悟
一句话总结:断舍离是通过不停的断和舍,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过程。
2018.9.1
Ja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