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逆向设计模板》。许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逆向设计有普遍意义,但是在用的时候感到不自然,除非你掌握到它的精髓,否则这种工作方式会让人觉得棘手和耗时。
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正如我们学习一款好的软件开始是困难,但一旦熟练掌握,就会带来极大帮助。我们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比作软件。事实上,这是一套最终能够使我们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
因此,设计模板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基础,目的是要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完成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设计,避免活动导向和灌输式教学设计的错误习惯。这里面提供了一个UBD模板的雏形,非常直观的体现了逆向设计的思维。
我们可以在具体教学当中用上这个模板,它是包括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预期结果确定的目标就是这个设计将达到什么目标。比如内容目标、课程目标、项目目标、学习结果的学生将要理解什么,大概念是什么,期望他们获得的特定理解是什么,可预见的误解是什么,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启发性问题,能够促进探究、理解和学习迁移。学生将会知道什么作为本单元的学习结果。学生将会获得哪些关键知识技能,习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后,他们最终能做什么。
第二个阶段叫评估证据,表现性任务。学生通过哪些真实的表现性任务证明自己达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通过什么标准评判,理解成效?其他证据是学生通过哪些,其他证据,例如小测验、考试问答题、观察作业日志,证明自己已达到预习结果。学生如何反馈和自评自己的学习。
第三个阶段叫学习计划。学习活动哪些学习体验和教学能够使学生达到预期的结果?设计将如何:
W=帮助学生知道此单元的方向和预期的结果,帮助了教师的学生从哪开始。先前知识兴趣是什么?
H=把握学生情况和保持学生兴趣。
E=武装学生,帮助他们体验主要观点和探索问题。
R=提供机会去反思和修改他们的理解及学习表现。
E=允许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表现及其含义?
T=对于学生不同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做到量体裁衣?
O=组织教学使其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持续参与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定期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在使用UBD模板的时候,就是开始内化逆向设计过程阶段1要求教师考虑学生想让学生理解什么,根据问题去构筑理解框架。
在学习阶段的前两个部分,内容模板提示教师要确定学生理解目标和的基本问题,从而为自己特定单元构建更大的思考。情境阶段2,提示驾驶为预期的理解目标是靠多元评价方式以收集证据。
它的两个组成部分为详细描述单元中应用的特定评估方法提供思考空间,这样是需要收根据收集的证据来思考。这不是仅仅单一的测试或表现性任务阶段上要求列出主要学习活动和课程。一旦铁路这些内容将是应该能够识别,我们称之为WHERETO的各个元素。
这个模板的形式提供了一种呈现单元设计的简洁方法,其功能是指导设计过程。该模板完成后,还可以用于自我评估、同行评估和其他人共享。已完成的单元设计,后面还提供了一个关于营养单元的商业模板,让我们能够在看到立项设计的思维,体现在其制定的长期目标比传统教案更明确。
这些目标贯穿在阶段、二阶段上,从而保证设计的一致性、阶段性集中关注大概念。不过也没完全忽略那些叫离散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模板要求我们设计合适的不同类型的评估方法,提醒我们,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理解,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证据和评估,来表明学习者实现了知识牵引。
反思:这个模板看起来有点复杂,还是不会操作,要自己去设计一节课试试才能够理解。明天开学,今天晚上正好设计一个借哪吒电影复习高中文学类文本知识的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前置,想重点让学生结合2022年高考题《江上》的问答题和1979年的哪吒和2019年哪吒改编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其中还要设置几个问题,比如哪吒1为哪吒2做了哪些铺垫?哪吒电影中的小物件比如乾坤圈,天劫咒,江山社稷图有什么作用?结合《红楼梦》中的“宝玉”,《项链》中的“项链”,孔乙己中的“长衫”,《背影》中的“橘子”,《哦香雪》里的“铅笔盒”等讨论小物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