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健《单方应用大全》
【释名】“大”指高大,“椎”指脊椎骨。穴在第七颈椎棘突起最高处而得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两肩峰连线的中点。为人体阳经之汇,所有阳经在这里交汇的一大要穴。
【异名】百劳、上杼。
【经属】督脉。
【定位解剖】俯卧或正坐低头,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图013)。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
【刺灸法】针法直刺,深0.5-1寸。灸法:直接灸5-15壮,温灸15-30分钟。可放血。
【功用主治】清热解表,温阳通督。主治热病,疟疾,中暑,霍乱,咳嗽,喘逆,骨蒸潮热,五劳虚损,黄疸,癫狂,痫证,肩背痛,项强,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风疹等。
【临床应用】
1.感冒
(1)俞某某,女,31岁,饭店服务员。1981年6月19日初诊患者低热、咳嗽、流清涕,服用中、西药治疗1周后症情不减就诊时,恶寒、发热,咳嗽声音嘶哑,体温38℃,脉浮数,舌淡苔薄白而滑,诊为感冒(风寒)。遂停一切药物,在大椎穴上用温针刺泻法,第1次温针后,周身轻松,微汗出,当天热退,第2次治疗后诸症悉去而愈。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俯身低首,充分暴露大椎穴,将已消毒的2-2.5寸毫针直刺进穴,得气后,待针感向上肢或脊柱上下传导后,再将0.6寸左右长的艾条装于针柄,由下部点燃,待其缓缓燃烧。〔霍金山,等,武汉市中医医院院刊.1982;(2):51.〕
(2)于某,女,52岁。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干,颈项强痛,脉浮数,体温38.3℃。中医辨证属风热型感冒。即针刺拔罐大椎穴,留罐30分钟后体温降低为37.8℃,周身轻松。翌日又以上法治疗1次,诸症消失,体温降至正常。〔姜爱芳.山东中医杂志.1992;11(3):54.〕
(3)陆某,男,39岁,工人。头痛发热,鼻塞流清涕1天。咳嗽无痰,四肢疫痛,纳差无力,脉浮,舌苔薄白,体温38.5℃。予隔姜灸3次,症状消失而愈。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天2-3次。均防止皮肤灼伤。流行性感冒属风热者禁用。〔曹仁和.江苏中医.1986;(5):33.〕
2.高血压病
(1)郝某某,女,36岁,干部。患高血压病7年余,血压常持续在21.3-24.0/13.3-14.7kPa (164-180/100-110mmHg)。有头痛,以两颞为甚。眩晕,易怒,少寐多梦,面红目赤,伴有恶心等症状。舌质暗,苔薄黄,脉弦。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血压不稳定。于1979年10月要求针刺治疗。初诊血压24.0/14.7kPa (180/110mmHg),用大椎穴刺络放血治疗,半小时后,血压下降为20.0/13.3kPa (150/100mmHg),头痛减轻,全身轻快。二诊时血压22.7/13.3kPa (170/100mmHg),治疗后血压下降为19.7/12.0kPa (148/90mmHg),精神尚好,后坚持每周大椎穴刺络放血1次,共5次,血压稳定在17.0/12.0kPa(128/90mmHg)左右,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申秀兰.中原医刊.1982;(2):79.〕
(2)徐某某,女,53岁,工人。清晨和家人争吵后,头痛如锥刺刀割,抱头撞墙,心烦欲吐,口苦,面赤,血压21.3/12.0kPa (160/90mmHg)。施以平肝潜阳,清泻之法。遂针刺足窍阴、行间2穴,1小时后,头痛未见好转。改为大椎穴刺络放血治疗,半小时头痛即止,血压恢复正常〔申秀兰.中原医刊.1982;(2):79.〕
3.眩晕
赵某某,男,50岁,会计。主诉因挖菜窑颈部活动剧烈而致突发性眩晕。其头部向左侧转动眩晕增重,形成头部右视体位,走路、睡觉颈部均向右侧扭转。经本院放射科拍片,4、5、6颈椎均有骨质增生。曾服中药治疗,但效果不佳。经采用针刺大椎穴治疗,1次即觉眩晕减轻,3次后头部即可向左侧转动。治疗7次后痊愈。〔徐威.山西中医.1990;(2)33.〕
4.癲痫
郑某某,女,12岁,学生。于1969年4月突然抽搐1次,约2分钟左右自行缓解。以后几乎每月发作1次。某院神经科诊断为原发性癫痫。服用苯妥英钠与苯巴比妥,病情明显好转,半年发作1-2次。1972年7月劳累后又发作频繁,抽搐时意识丧失,咬破舌头,两手紧握,两眼上翻,缓解后昏睡。约每天发作1-2次,每次发作3-4分钟。继续服用原来西药无效。遂转我院治疗。既往无一氧化碳中毒史,家庭中无类似患者。检查:眼球运动良好,无眼颤,眼底正常,颈软,四肢肌张力未见异常。头颅侧位X光片,未见异常改变。脑电图(1969.6.16):全图以高中压1.5-3.OC.P.S及4.0 C.P.S.8及Q节律为主,波形不整齐,呈杂乱慢节律。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并有明显之1.5C.P.S棘-慢波。为不正常脑电图,符合癫痫。治疗:针刺大椎穴,隔日1次。针7次后,发作间隔延长,1周发作1次。针25次后,约4周发作1次,发作时间由原来3-4分钟缩为1-2分钟。针35次后,未再发作。为巩固和观察疗效,停服苯妥英钠与苯巴比妥,继续针15次,共针刺50次。自针35次后,一直未发作。1974年3月12日脑电图检查:大致正常。5年后追访,自针后一直未发作。
治疗方法:取大椎穴,选用26号2寸毫针(常规严格消毒),由大椎穴进针,向上约30度角斜刺进针1.5寸深左右,若病人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肢体时,立即出针,勿反复提插。隔天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7天,继续针刺。一般需针刺3-4个疗程。〔徐笨人,等.中国针灸.1982;2(2):4.〕
5.类风湿性关节炎
马某某,男,49岁,干部。主诉:肢体关节及腰椎酸痛已有4年,痛无定处,以气候转变为甚,弯腰受限制,舌苔白,脉弦。诊断:痛痹。血液化验:白细胞5.4×109/升,中性0.73,淋巴0.27,血红蛋白110克/升,血沉40毫米/小时。经治疗12次后,复查血沉下降至8毫米/小时,症状基本消失。
治疗方法:①取穴:按中医分型:痛痹灸大椎;行痹及着痹灸大椎、阳陵泉。②操作:取坐位,头稍前倾,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每穴灸30分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林幼珠,等.福建中医药.1986;1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