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当列车离开月台,飞机引擎轰鸣,预示这趟征程的开始,且不可逆转,想要中途退出,恐怕自己也无法下定决心。所有的这些交通工具都驶向一个地方,那偏僻的戈壁——柴达木。
离柴达木最近的德令哈市,是我们最初歇脚的地方,大巴拐进一条小道,一阵颠簸后,视野豁然开朗。新堉山庄,也许算是市里最好的旅馆了吧。但令人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空调,有的只是暖气和被褥,其他设施倒是与普通旅馆相差无几。我们要在这里休息一夜,当下一个黎明到来,故事也随之开始。
DAY 1
行进的队伍与最后的坚持
拱门前,飘扬的彩旗猎猎作响,隔壁的风与中原的风不同,它干燥,凉爽,却又有一丝苍凉与遒劲,高原上的风,总让感到一丝沉稳与踏实。领队喊着让大家快速领补给:装三分之二水袋的水,拿面包、香肠和榨菜。等我们五队站好,六队已经在拱门前准备出发了,五队只能按照顺序,作为收尾队最后一个出发。
上午柴达木的天气不算热,但太阳着实毒辣,必须要涂防晒霜,而且每两小时要涂一次,我是队里的旗手兼外联,说到底外联其实是受人欢迎的职业,不就是把气氛搞起来,娱乐大众嘛!司继仁(简称如仁)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外联,然后又多出一个我,于是五队有了两个外联,“迷失”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但上午我们只是简单的聊天而已,可能彼此不是很熟,心理上仍然保持一段距离,不愿敞开心扉吧。
下午柴达木的气温逐渐升高,尤其是三点钟时候,太阳把戈壁沙石烤的滚烫,在高温的炙烤和体力的消耗双重压迫下,有些1、2队的小队员无法跟上队伍,从而落在后面,直到被五队发现。收尾队总是会印证一条规律:收尾队的队伍总是会不断壮大,杨筱雨(简称雨)和赵若淇(简称淇)分别是队里的副队和安全员,她两作为五队的收队,也就自然带着可怜的落单们。然而问题来了,如果队伍全体等“落单们”,那么很晚才能到营地,SO舍小取大,除了雨和淇,其他人均匀速前进,队伍由此成了两部分。然而等我们来到巴音桥,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在戈壁看到河流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那条河静静地流淌,沿着河的两岸,水草丰茂,与彼时的黄沙满天,寸草不生的景象显得格格不入,我并不知道河的源头在哪里,但那源头恐怕也想不到,自己源源不断的坚持,在隔壁上造就如此奇迹般的景观。虽有美景,我们也无心欣赏。所有人心中的目的只有一个:赶快到达营地,好好休息。但即使是在巴音桥,连个营地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又从对讲机里了解到6队,也就是最不看好的老年队(夕阳红队),早已到达营地,在那儿美美地休息。队员们的积极性不知是受到挫败还是没调动起来,很多人甚至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假的吧?那可是历来不被看好的老年队,如果老年队走到了我们还没到,那我们算什么?一想到这儿,感觉有些丧气,但转瞬间充满斗志和力量,“回到营地”的信念像不灭之火,燃烧着,提供不竭的动力,我们中的一些人加快了速度,队形逐渐拆散、分体。杨薇说:经过“Y”型石,就离营地不远了,“Y”型石旁有一方玛尼堆,我双手合十,很郑重地祈福,我祈求这四天平平安安到达终点。
我是作为五队的第一个队员到达营地的,战鼓擂响,我仿佛重获新生。五队的其他成员也都陆续到达,唯独少了雨和淇,问那边情况如何?说是有大鹿陪着,不会有事。虽然稍稍安心,但每个人总是放不下这一小队人马,他们能坚持下来了吗?已是八点半,太阳却依然像4点钟的太阳:炙热,队员们开始搭帐篷,借锤钉,不停地忙碌让我们暂时忘记了那一行人,但当我们不时歇息,停下手中的活时,总会向山坡望去,希望能看到他们回来的英姿,但每一次远眺,总不如人意。天色逐渐黯淡下来,已将近十点,终于那些山坡上的“守望者”们高喊:“他们回来了!”庆祝的鼓声响彻营地,在那壮美的夕阳下,是格外荣光。太阳挥洒最后的光亮,为落单的人照亮,而他们也是决不放弃,咬着牙挺到终点,雨和淇终于回归五队。队伍是始终要行进的,而那些留在最后,甘愿等待,不吵不闹却能继续前行,往往是最令人感动的坚持。
入夜,各个队员搭好自己的帐篷,把一天的疲惫和抱怨留在帐外,让戈壁的风把疲劳,裹挟沙石飘远。我却难以入睡,不只是一天所承受的酸痛折磨,还有那对远方的家人难以言表的思念与牵挂。
帐外,灯已熄;
明天,路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