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学习《陆澄录》。读了三节,感觉陆澄的习惯除了记录向老师求教时的对话,还会记录老师单独的语录。因此我也还是用笨办法,一字一句地啃。
先把阳明先生对陆澄请教的几个名词的解答摘录下来。1.主一:一心专注于天理之上。2.立志: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这里阳明先生一再强调天理。也就是提醒修炼者要抓住正道、天理不放,不可偏离,才能修成正果。
第一节所录阳明先生关于“因病投药”的语录,类似以夷制夷之法。尤其是“感到懒得读书,就应该去读书”的话,直白有理,颇有小药治大病之功效。
交友之道,互相谦让就互相受益;互相看不起,就会互损。这让我想起领导常讲的一句话: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
从阳明先生批评孟源自以为是、贪图虚名的毛病这件事上,让我们看到了先生诲人不倦一面的同时,也对如何克服自身缺点有所心得。即,对待自身存在的缺点、毛病,绝不可姑息,必须下定决心拔除,不然它在那里,会影响好的优点的养成,自然对修身产生阻碍和负面影响。
对于后人在传承正当学问时可能妄自揣度、添枝加叶,以致混淆视听、扰乱正道的问题,阳明先生指出,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映照事物的根本,因其心明澈,所以会随感应变,反映当时具体时代的事物和规律。所以求学者首先也要练就使心明澈的功夫,才能照见时事,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可照抄照搬,更不可肆意编造。同时,义理无穷无尽,学无止境,因而求学者不能浅尝辄止、轻易满足。
对于需不需要入静修养,阳明先生的观点是:人要在具体事情上磨炼克己的功夫,不管静还是动都要能入定。
关于“下学”与“上达”的论述,我认为与前文中关于初学者的指导相通。即,求学者只管从看得见、听得到的具体事物入手用功,用心做事,不断修炼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自然会达到“枝繁叶茂”的“上达”状态和结果。而不是空想或刻意追求“上达”。
第三节,先生再次讲解了“惟精”与“惟一”的关系。它们和“博文”与“约礼”、“格物致知”与“诚意”、“道问学”与“尊德性”、“明善”与“诚身”一样,也都是知行合一的,只不过前者是后者的功夫,是入手之处;后者则是前者的功成状态。
陆澄问先生的两个问题,也是我存问的。一个是“知识没长进该怎么办?”先生语重心长,告诫学者求学应该有个根柢,把持根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要的便是逐渐涵养修炼了,不可空想,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第二个问题是“读不懂书该怎么办?”(这正是我目前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先生谆谆教导,读不懂往往是只在文字表面意义上钻牛角尖。解决这一问题的要点在于要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用心学习。不明白或行不通的,都要返回到自己心中来体悟,心明则道清。“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即理。
至此,我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