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喜欢这幅图,产品经理特别像,图中的蝙蝠侠和超人,虽然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却有改变世界的心。
然而,并不是所有产品经理,都能改变世界,世界也只有一个,平凡如我,还没做起来的产品,就要死掉了,总会心有不甘。
产品宿命论
产品这行有个说法,叫产品宿命论,就是说你的产品,在它落地之初,就基本上确定命运了。
听起来有点玄,但和其产品定位、团队基因都息息相关,有产品前辈提出,和产品模型相关,产品模型=商业模式+产品架构+运营体系。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句口号,鼓舞了很多人,有不少人逆袭,但更多的人,熬不过黎明前的黑夜,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清晰的盈利模式,团队也很稚嫩,更是没有资金推广,似乎创业也有宿命论。
产品复盘
复盘是个好习惯,无论产品成败,都应该好好总结,都是很不错的经验。
伪商业模式?
去年的无人货架,深受资本追捧,大小玩家们,先后拿了近40亿的融资。
2017中--2018初,圈地跑马,资本的催熟,对人性的高估,慢慢暴露了商业的脆弱,基于信任的开放式货架,显然不够成熟,巨头们的涌入(顺丰、京东等),相继有不少小玩家退出战场,头部玩家也爆出了负面消息,玩家陷入困境。
最近猩便利和果小美,获得新的融资,商业模式初现,果小美的拼团,猩便利的智能货架升级,其实早在当初,这便是无人货架商业模式拓展的方向,只是少不了打开市场的阶段,bd铁军踏平了物业大厦,圈地跑马,小玩家头破血流,变成了炮灰。
无人零售
无人货架或者说无人零售、新零售,应该是基于传统零售做升级,貌似这次跨的步子都大了点,对人性的高估,始终不敌零售规律,资本不对对其“持续输血”,
铺钱烧供应链,
在《名创优品爆赢的四大算法》的文章中提到:
无人货架风口出现的时候,名创优品创始人紧张得不行,出去学习了一圈。看完之后说,不用看了,这是一群互联网人,不懂零售。
做零售全是细节,却很少有人知道ZARA、HM、沃尔玛、屈臣氏的货架区别,也说不出无人货架最合理的高度应该是多少,在校园附近的店和在写字楼附近的店货架高度和过道宽度也都有考究,但是很多互联网人却关注不到。
流程
总流程
用户购买流程图
bd地推
补货
电商/零售 数据指标
- gmv
- 客单价
- 复购率
- 货点数
- 货点密度
- 用户数/活跃用户数
- 销售排行榜
1、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网站成交金额,成交类指标;
GMV=1销售额+2取消订单金额+3拒收订单金额+4退货订单金额
无人货架项目没有2、3、4,退货前期也做不了,一般很多项目最多也是走人工通道,所以无人货架里的GMV一般指的是累计销售额,当然货架项目有个特殊的指标,货损率很高
2、(订单)客单价=总销售额(成交)/总用户数(支付),平均每个支付买家的支付金额。和笔单价相对应,如果客户一次购买2笔,则为2笔,客单价的话算则1个用户;
【单日】客单价:当天销售总额/支付用户数
【当月】客单价【均值】:月度客单价总和/当月总天数
GMV=流量数量转化率客单价
3、复购率
消费者重复购买次数,有2中计算方法,一般是按客户,购买次数大于1次的人/所有购买过的人=复购率。
根据商品特性,统计不同的时间段复购率,例如眼镜(2年)和牛奶(一个月)。
4、货损率
盘点:
损失数(理论库存-实际库存)/理论库存
5、货点数、密度
货点数达到一定密度后,就足以分摊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有多大呢?
直观的有司机人工+新能源汽车租赁成本,背后还有仓库租赁、仓管、采购等难以估量的供应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