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距踏入二外的校门之初已经有20个年头了。然而三年初中天真浪漫的学习生活时光却长久地种植在我心里,估计一生也难以磨灭,那是我生命里一段美好的时光。
“离开了爸爸妈妈,把童年留在山下,来到美丽的二外,人生的驿站新的家……”作为二外合唱团的第一批成员,当年见证了这美丽校歌的创作和最初演绎。二外,的确作为我最初人生里很重要的驿站,赋予了我人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若不是二外的创校给了我人生第一次不同的选择,我也很难想象我如今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可能。同样也是在二外三年的,所学所思所悟,奠定了我以后人生的思想和品格的指引——独立而自由之精神,使我受益至今。
二外三年的生活,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悉心关照,时值办学之初,学校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办学精神,给予第一届入学的新生相当高级的配置——小班教学,每班独立配置英语老师,坚持以英语为教学重点的办学特色;寝室按照楼层配置生活老师,且都是具备课后辅导答疑能力的备岗教师,不只负责支撑和解决我们生活方面的问题,同样还辅助我们进行课后的学习。据我所知,这样特殊的配置一直沿用至今,几乎成为了这所全封闭式教学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此种种,以至于让我对二外的一草一木,每一名同学和老师,每一个过往都记忆得如此清晰。
纵然二外是一所以英语为教学特色的中学,但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在其它方面爱好特长的培养,同样是在二外,奠定了我迄今为止的职业方向,与计算机和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仍记得当年青涩,与同班学友几人醉心于自学钻研计算机技术,处于启蒙阶段的我们,对于电脑能按照指令在黑白的屏幕上绘制出特定的图形,计算出复杂的公式,执行处理特定的事务这类当时看来还算稀奇的功能近乎痴迷。也不知道处于什么缘由,竟开始通过订阅报刊杂志和购买相关专业书籍开始自学起编程来,惶惶不可终日。二外并不是一所以计算机为特色的学校,在那个计算机课程还没有普及到初中的年代,学校已经建立了机房,配备了专职老师,开设了计算机实践课程。少不更事的我们如同得水的撒欢鱼儿,徜徉在理想的忘忧河里。那时,我一下课就往学校的图书室里跑,那个时候各类和计算机相关的启蒙书籍,期刊杂志就是我最丰盛的精神食粮。现在重庆父母家中书橱仍然存放着我那时候整理的技术笔记,剪报和一些自说自话的日志,偶尔回家翻看,常有一种热泪盈眶的冲动,头脑中不断还原出那时间的少年——单纯真挚,冲动热烈;同时浮现的还有那片许久不曾步入的香樟林,那颗安静矗立而刚正不阿的雪松,还有那些坐落于林间的校舍…
说到这里,还得回顾起当年的一段往事。虽然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在那个年代终归还是稀缺资源,一周一次上机也总是觉得不满足。我和几位醉心于此的同窗,下午放学后有时候也流连于机房门口,仿佛是嗅到了计算机的味道,透过门缝能瞧见计算机的样子也算是一种满足。在小小好奇心的驱使下,一次我们用食堂的饭卡,竟无意间打开了机房边上一扇储藏室的门,进而便很快掌握了这项“技艺”。从此下午课后的某个时段,机房都会迎来一两个小小的不速之客,有时只是进门巡视一圈,有时候打开某台电脑的机箱研究一番,更多时候只是安静的坐下,打开计算机把之前课余所思所想的某些问题演练一遍,绝不敢逗留太长时间,更不会轻举妄动,那时的计算机机房是年少时我内心里的神圣殿堂。如此一来二往,终于在某个静谧的下午,我和一名好同学在一台拆解开机箱盖的主机前正讨论着某些技术猜想时,吱呀一声——机房的门从外面打开来,进来的正是那时候负责我们计算机教学的赵立冬老师。我们如同被逮住了现行的窃贼,如临大敌般完全慌乱了神,一面语无伦次地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过度紧张只能僵立在原处。没想到的是,赵老师只是简单问了一句我们在干什么,又寻思片刻怕我们犯难,便把话题引向了别处,最后竟招呼我们围着他坐了下来,打开了机房电源,亲自同我们示范讲解起他的一些个人学研成果,抛砖引玉后又留下了一系列问题,算是给我们布置了特别的课后作业。从此后我们就名正言顺地变成了赵老师的挂号门生,享受着课后特定时段进入机房进行特训和实践的特殊待遇,在他的指导下,我很快便可以使用微软编程工具开发出一些实用的工具程序。期间校报在头版上专为我做了一期特别访谈报道,一时间传为佳话,也因此结识了小我一届的获得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知名校友秦玥飞,大概有半年时间里,我们有过不少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互动交流。初中毕业后,我便去市里另一所知名重点中学念高中,因年少,很多人和事渐渐就断了联系,人生的轨迹也由此转变。
二外让我深刻难忘的不是它赋予了我最初的梦想,更多的是,在我们为人涉世之初时,给予我们成长足够的包容。根据蝴蝶效应的原理,也许那时老师们的一举一动大约的确可以影响到我们今后的人生,真切地记得那些和蔼的面孔,没有高中岁月里记忆里的单调和严苛,和老师们打成一片,肆意地给他们取了各种绰号,甚至时常肆无忌惮直呼其名,笔到此处我禁不住笑了,年少时候的我们实在太顽劣。但也正是这样的宽松环境对我们人格的塑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给予了很多正面的打磨。师生之间的充分平等,充分沟通,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在时隔多年后让我对何谓教书育人之精髓有了切身的感悟,因而时至今日,我心底感念最多的母校,仍是南麓上这片美丽单纯的校园。从二外初中毕业至今已经十七年,由于人生各处的局限,目前的成就离我当年的梦想仍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而梦想也早不再是当初的模样。然不变的是,我依旧还在这条路上,大学选择学习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之后的若干年历经了不同的职业角色,但始终还在这个行业里混迹,凭着自己小小的本事和信念,虽有过妥协却未曾屈从于底线,虽有过软弱但始终不和任何利益捆绑,当理想照不进现实的时候,二外那段闪光的岁月记忆,始终将我的初心悬于胸坎之上,让我直着腰身行走做人。也恰好是当初在二外学习生活中倾注最多精力的英语和计算机,使我至今切切实实地受益着,并且自在地生活着。
作者简介:
程为,重庆第二外国语初2000级毕业生。曾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本科),重庆大学(硕士)。资深IT和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微软MCP认证专家,曾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软件技术研究所,中国移动以及Stream Ocean, iTV.cn等行业内知名外企;重庆讯为传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参与过多项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工作,多个省市级三网融合建设改造项目的咨询和实施工作。目前定居于新西兰,在新西兰最大的华语媒体公司World TV Limited负责新媒体技术的研发管理工作,致力于将国内的新闻动态和资讯信息通过电脑、手机和互联网以最便捷的方式传播到新西兰亚裔社区,旨在为中国两岸三地、新西兰亚裔社区和新西兰主流社会打造一条畅通的文化信息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