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最早是由于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从而得名,后经历史发展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逐渐成为被广泛视为象征爱情的日子。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星宿崇拜,演化而来。如今,七夕最知名的故事是“牛郎织女”的传说。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分别是天上的两颗星星,因为犯了天条,被罚到天河两岸分隔开来。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它们有机会在天上的银河上相会。织女会在鹊桥上用巧妙的技艺缝制衣物,为了拥有类似织女的巧妙技艺,姑娘们会在这一天进行针线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有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 习俗小吃中有吃巧果,酥糖,各地虽不尽相同,但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寓意着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向往。
此外仍七夕节有许多习俗:
斗巧:斗巧是七夕节中的一项有趣的习俗。在这一天,女性们会在户外或开放的地方,比如庭院、街道等,摆放自己亲手制作的巧果和巧物。这些巧果往往都是用五彩纸线编织而成的,形状各异,如花、鸟、虫、人物等。参与斗巧的女性们会将自己的巧物摆放出来,供路人观赏和评比。
观星:人们在这一天晚上会仰望天空,寻找牛郎织女星,传说中两颗星星的距离越近,代表两人的相会越近,寓意着情侣和夫妻团聚的美好愿望。
祈福许愿:人们前往寺庙或庙会,祈求姻缘美满、家庭幸福,同时许下自己的愿望。
随着西方情人节的逐渐传入,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有关部门提出了将七夕节定位为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在古代就曾影响各国国家,无论是东亚各个国家都有对七夕节的记载,韩国和日本的七夕节与爱情无关,多是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和手艺的增长。
“守”,是稳固爱情基础的词,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充满浪漫和传统情感的一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代表着人们对爱情、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守天下的“守”字,也寓意着每一次思念都值得守望,每一份真心都值得守护,在此,守天下祝各位七夕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