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悟
《非暴力沟通》第六章:请求帮助
摘抄: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抽象的语言会妨碍自我认识及与人交流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那样的感受。为此,我们也许会问:“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呢?”
(b)对方正在想什么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询问时,说清楚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想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所需的回应。例如,我们可以和对方说:“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
(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可能想知道,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这时,我们也许会问:“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会议时间推迟一周?”
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在提出请求前,如果我们有以下的想法,那么,我们的请求已经成为了对他人的要求。
·他应该把房间整理干净。
·她必须照我说的去做。
·老板应当给我提职加薪。
·我有权要求更长的假期。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感悟
“希望得到关心”不是具体请求,而“做什么才是按照期待的方式来关心”才是具体请求。所以沮丧的原因往往来自我们自己,因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对其他人有什么期待。这要求我们对自己要深刻地了解,自我认知和自我需求需要被深度的挖掘,而这都需要我们自己来完成,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要向内观察。
有时谈话对象表达出抱怨、愤怒的情绪时,与其费劲脑汁去想解决办法和安抚的话语,不如试着去理解他,比如书中妻子可以对抱怨火车太慢的丈夫说:“你希望火车开得快一点,是担心误机吗?”抱怨者或许只是希望有人倾听并了解他们的处境。此外,具体的请求与感受相结合,会更容易被接受。
为了避免对方对我们的请求产生歧义,我们有必要再加上“反馈”的步骤,反馈最好是请对方重复一遍。然而有人愿意给予反馈,有人却不愿意。有人给予反馈时我们应当表示感谢,但如果对方反馈后我们发现对方理解产生了歧义,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在批评他,可以换成“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
有人不愿意给予反馈,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你当我是聋子吗”“怎么这么啰嗦”“不要卖弄你的沟通技巧”。这时我们可以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对他的尊重及我们的需要。另外,在表达自己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请求与命令,不强求、不设定心理预期和惩罚措施的才是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要清楚发言的目的,此外,发言者得到满意地反馈后,要有意识地表达出来,这样讨论才能更加明确,也更有效率。
在提出明确请求这一章的练习题中我竟然出错了:“不要再喝酒了。”不是请求,它表达的是发言者想要避免的事情。如果发言者说“你是否可以告诉我,喝酒可以满足你什么需要?是否有别的方式可以满足那些需要”,那么,这才认为发言者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另外,“经常”这个词并不能清楚地表达发言者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