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奔跑的查理》至200页时,我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去跑一跑的冲动,于是我放下书,去操场跑了2.54公里,六圈,用时18分,这几乎是我跑一次的极限。两小时后,当我吃完晚饭坐回桌前,翻开书,我看到了那句:
“我将为他们跑到世界尽头。”
查理和他的团队用111天完成了跑步穿越撒哈拉沙漠,成为首次完成的团队。
这的确是一本具有魔力的书嗬!
01/ 跑步——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查理28岁之前的人生,用正正经经的(中国的,儒家的,等等的)道德观来看,实实在在不值得任何人去同情。
十八岁开始,酗酒、可卡因,几乎伴随他十年。他的青春年代甚是精彩。可卡因和酒精的组合,让他抵达精神的兴奋巅峰,而有许多的时间,他都活在不清醒之中。
他渴望得到救赎。
而他所有的最初伤痛,却是来源于原生家庭。
父母离婚之后,他先是跟着母亲,后来又跟着父亲。虽然透过查理的叙述,看不出实际的伤害是什么,也看不出他对父母的怨愤,可是起初他必是有恨的。不然,他不会放任自己堕落在酒精和毒品之中。
因为,他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对人生和命运充满着恐惧,而酒精和毒品能让他有片刻的欢愉,有片刻不再思考活着的意义,有片刻飘然于真实生活之外。
渐渐地,他意识到,酒精和毒品,正在慢慢地侵蚀他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失去,才是更令他恐惧的。
遇到帕姆后,他恳求帕姆留在她身边,帮助他改变,让他不再陷入泥淖。
帕姆妥协了,他们结婚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似乎回归了正常生活。努力工作挣钱,努力生活,保持清醒,不再酗酒和吸食可卡因。
可是,他的意志不够坚定,甚至有些薄弱。他想,他这么努力地工作生活,保持了这么久的清醒,他无比地优秀,何不让自己放纵一回,满足自己所欲?
于是,他又开始了酗酒、吸食可卡因。
如此往复。一边懊悔,一边犯错;一边请求原谅,一边继续错。
这样的人,其实一点都不值得同情和原谅。
所幸,帕姆爱他,选择原谅和包容他。
他第一次跑马拉松时,前一天刚刚酗酒和吸毒。然而,像是为了向什么挑战,他竟然还完成了比赛。
那时,他还未爱上跑步。他只想在酒精和毒品之外找一个可以替代的东西,可以转移他的精力,可以让他保存清醒。
他说:“……证明了我还可以坚持完成某事。我还感到了救赎,我完成了一件艰难的事,一件我不用必须去做的事。”
他说:“没有其他东西能让我保持如此清醒,如此的精力集中,如此的快来。”
跑步,成了他忏悔之路,成了自我救赎之途。
跑步,改变了他的人生。
02/ 总有人支持你去圆梦
查理那么混蛋的人,最后却能有此番成就。既有他自我意识的渴望,亦离不开旁人的相助。
其一是他的母亲。他的目前是有名的编剧,创作者,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记者,一个智慧的现代女性。
母亲对不能照顾他而感到抱歉。支持他的婚姻和事业,并毫不犹豫地支持他的跑步“事业”。她总是鼓励他,觉得他能有自己的梦想并能为之奋斗而感到自豪。跟着他在越野赛跑时,担忧他的安危,却又为他感到高兴。即使在晚年,患上老年痴呆症之后,有时甚至认不出他来,却依然鼓励着他。
再有是帕姆。他和帕姆的婚姻,最后大概是走向了终点,虽然他没有明说。然而,不能否认,在摆脱混沌的生活追求清醒的过程中,帕姆功不可没。
帕姆支持他参加跑步比赛,为他生下两个孩子。而孩子,更是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自从孩子出生,爱上跑步,他中间保持了三十年的清醒。那三十年,他达成了许多成就。包括跑步穿越撒哈拉。
在很多时候,他的成功里,父亲的角色是缺席的。他说,父亲甚至没对他说过一句“我爱你”。直到很多年后,他因被控告骗贷入狱时,父亲才说过。
但是,他知道,父亲是爱他的。父亲没能为他的成功铺多少路,他甚至觉得他的行动在父亲看来就是“白痴”才会做的。然而,他用事实证明了,他是个值得父亲的爱的孩子。所以,在被控告有罪时,父亲才会如此为他为他的家庭辛苦奔劳。
除此之外,他的“跑步梦”得到了许多同行,以及部分媒体的支持和帮助。包括莱德加洛伊斯赛中的队友,包括一起完成跑步穿越撒哈拉项目的雷和凯文,以及电影摄制公司,甚至包括监狱里的那些陌生的狱友们,等等。
他获得了许多人的善意。无疑他是幸运的,尽管他无端遭受欺骗和控告。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没有热爱的东西,不可能获得成就。你所热爱的会喷薄出无限的动力,让你去追逐。
《搭车去柏林》中有一句话:你坚持你的梦想,全世界都会帮助你。
查理如此幸运,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和之城。
你亦可如此,坚持所热爱的,总会有人助你一臂之力去圆梦。
“有时上天会帮助你去做你自己无力完成的事。”
03/ 谁不是,一身伤痛,依然前进
有多少次,查理已经达到了身体的极限,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停下停下,可他依然坚持跑下去。
他带着一身的伤痛,跑完了无数的马拉松,参加越野赛,参加其他各类极限挑战赛。甚至在狱中,承受着身体心理双重的折磨,也坚持跑着。
“我承受着痛楚,是的,但这并不是我曾经习惯过的痛楚,过去的痛楚会乞求我停下来,但这种痛楚却让我不要止步。”
从慢慢地不适、痛苦,到最后的忍受痛楚,和伤痛共处,从伤痛中汲取力量,查理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
查理、雷、凯文在穿越撒哈拉的旅程中,经受着来自自然、政治、自我与他人的怀疑等等困难,可是,在大多数人会以为他们完不成中途放弃的时候,他们竟然奇迹般地完成了挑战。
即使是雷或凯文受伤,想要退出,查理总能有办法劝住他们。当他们遭受他人的怀疑和不解时,查理如此解释:
“这就像你拿着一本书,如果你把它顶在你的脸上,那么你将无法读它。你只有让它离你的脸远点,你才能读它。你必须有一个不同的视角,一个不同的观点,否则你将永远无法明白。”
他们穿越撒哈拉的意义是什么,那时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大概都不明白,但也许多年以后,就能被看清。那样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征服自然、征服自我意志、挑战自我极限,同时在此过程扩大供水慈善影响力的愿望,在多年以后,必定会被看的明白,必定会是他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样即使一边痛着、一边前行的毅力,同样会引发无数人的共鸣,激发他们“去做”,二不只是“想做”的愿望。
你看过的许多小说里,可能主人公在达成愿望之前,也会经受难以想象的疼痛,但是虚构的伤痛总归是不真实的。你在反观自身的同时,你可能也会发现,你是如此真实地感受着一边痛着还要往前走的感觉。
你也会自我怀疑。你用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激励别人坚持下去的时候,当你当别人的引路人的时候,你自身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麻烦和挑战,甚至,你的人生正在走向另一方。可是,你的激励是有效的,你在激励他人的同时亦是自我激励、自我救赎。
查理是这样的人,希望你也是。
即使带着伤痛,也要笑迎明天。
这定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会让你爱上跑步,爱上你所热爱的其他事。
2018/10/31 于STU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