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浑沌的天地万物被劈开分成了独立的个体,一方天,一片地,一轮日,一弯月,一棵树,一口井…后来也许你听说过女娲的故事,你我本都是一团被盘古遗忘的泥土,女娲按照自己的样子把我们捏成了一个一个小泥人,于是我们就成为了在世界上独立行走的普通老百姓。到后来,女娲日渐疲惫厌倦,就用一根藤条投入泥浆,甩袖挥舞,泥浆一点一点洒在地上,于是就有了另一群人。他们徒有人的外表,意识却混沌交错仿佛未开化,普通老百姓都叫他们:艺术家。
当然以上都是我瞎编的。
艺术家常常有一种病,这种病你可能也有,但你没艺术家那么严重,也许你会常常吐槽他们sb真矫情,但人家确实是生病了,这种病叫Synesthesia,病状为:They taste colors, see sounds, hear shapes, or touch emotions in myriad combinations.(他们可以尝到颜色的味道,看见声音的样子,听见立体的形状,触摸情感的质地,感官可以互相交错体验。)彷佛很牛的样子,是吧?!其实是他们的意识混沌未开化像孩童一般,五官感受纵横交错,产生了这种联觉(Synesthesia)现象。
艺术家擅长用比拟(metaphor),他们总喜欢把一个可以平铺直叙说清楚的事实搞成一个比喻,一个故事,一副画作,一首曲子,然而,这却可以给你当头棒喝,豁然开朗。也正是因为他们擅长用比拟的方式,他们更擅长寻找事物的共通点,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他们却能用天生的直觉敏锐得感知到,并且用语言或以作品的方式去表达出来。由于他们先人一步的关联,给我们的启发却是无穷的,用俗话说则是:脑洞大开。
其中“折磨”我们高中三年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有这种感觉交错体验。看他的履历,他曾给自己发明了一个玩具——五彩键盘,按下键盘的一个音就会随之出现一种颜色(From BBC Light Fantastic)随后他发现光是一种波,以及白光由各种波长不一的波组成等等的重大物理发现想必都基于这种感官交错的体验。
每一个艺术家似乎很沉浸在这种体验中,他们称之为灵感。这种感觉一旦消失,他们会变得很慌乱烦躁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去追回这种神奇的感觉交错体验。例如酒精刺激,很多诗人例如李白,李清照等喜欢饮酒作诗,酒精对于他们来说可以激发混沌的状态创造出惊为天人的作品;王羲之大醉写了《兰亭集序》,醒来后又写了很多次发现再也写不出那样洒脱的字。
这种体验就是所谓的天赋吗?这种天赋是创造力的源泉吗?
当然,我们人人都会体验这种感觉,生活也无处不充斥着这些现象,我们的语言文化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我们讲的“品味”其实本质上是其中一种。一副画、一支曲子、一首诗都可以让人觉得很有味道,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带给你味蕾上的刺激,而你就是觉得很有味道,有时候甚至是你语言无法描述的感觉体验。我自己的经历,有一次我听见别人的声音,我脑海里浮现的感觉是好平扁,不够“立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蹦出立体这个词去形容声音,这也许也是一种感官交错体验。所以你我这样的平常老百姓也是有一定“艺术”细胞的。
“Every child is an artist. The problem is how to remain an artist once grows up.”
---Pablo Picasso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艺术家,渐渐长大,那个艺术家会慢慢得被世俗拖走,变成了一个个生活家…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似乎身边的世界都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我会用颜色去定义身边每一个人,上课总是溜神去海上的一座城堡然后被罚站,梦里也经常飞檐走壁,坐在大人中间听他们八卦是非总是会营造出一个阴暗恐怖的气氛,自己害怕得蒙被子睡觉…而我渐渐长大,身边越来越确定,童话世界也离我越来越远,我再也没有做过英雄梦。我相信世俗的理性教条会枷固一个人的灵魂。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追求天资聪颖又在扼杀天资聪颖。
我也相信Synesthesia一定是创造力的一部分,不然为什么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疯狂的奇人(达芬奇,毕加索,牛顿,爱因斯坦等)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太完美。
Bla bla b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