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尤其对其中的“自卑感与优越感”一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我们看事物常常局限于表面,关注一个人或自大或高调或奇异的行为,而不去探知表面背后的行为动机和目标,实际上,当我们弄明白了别人真正的目标和意图之后,才能真正理出头绪。
“自卑感与优越感”部分的内容很好的明确了自卑感的定义,自卑感的危害就是让持有这种情绪的人花费太多的精力对抗自卑感,而不能关注在自己真正可以获得成长的领域,而优越感并不比自卑感高贵,优越感常常是人们伪装起来用于对抗自卑感的工具。
自卑感的定义
阿德勒在书中对自卑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解决,他在自己的意识中也承认无能为力,那么他这时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自卑情结。我们从这个定义看出,愤怒与泪水或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善待自卑感,自卑感可以成为我们向上的动力,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战胜自卑,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价值。
很多显示优越感行为的背后都是因为自卑情结
比如,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就能猜到他可能在想:“别的人可能会忽视我,我要让他们看看,我可是个人物!”如果看到一个人说话时手势很有力,我们会猜到 他在想:“如果我这样不强调的话,我的话就会没有力量。”所以,很多极力显示自己优越感行为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种企图极力掩藏的自卑感。凡是那些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会显得驯服、安静、拘束、不令人讨厌。
逃避的“优越感”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人天生有种向上发展的心理,就如埋在土里的种子要钻出地面,沐浴阳光一样。所以,没有人甘愿长期忍受这种自卑感,他必然会让自己进入一种结束自卑的紧张状态中。即使一个人在改造自卑中气馁了,那么他仍会寻找别的方法,包括在精神上麻醉自己,使自己拥有一种“优越感”。
一个人有了自卑感后,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于是,他就会期待朝向优越感的努力,并做出一系列补偿性的举动。然而,这种寻求自我优越感的举动,对解决问题无用,知识为了将问题束之高阁或推到一边。因为这个人会想尽办法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绞尽脑汁地去避免挫败,而不将心思用来分离追求成功。他给别人的印象只会是犹犹豫豫、停滞不前,甚至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
一个沮丧的小孩如果认为眼泪可以为自己换取来想要的东西,那么他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又会直接变成忧郁的成年人。通常而言,泪水和抱怨——我称其为“水的力量”,是中断合作、奴役他人的极为有效的武器。
自卑感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实事求是地说,自卑感并没有什么异常,甚至可以成为人们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动力。正是因为我们觉得与现在的处境相比有差距,所以人们才努力改善我们的处境。如果我们通过这个出发点来看的话,的确,人类的一切文化无一不是基于自卑感而产生的。
合作可以 让我们战胜自卑
诚然,若与大自然里的很多生物相比,人类确实是弱小的。比如说,我们没有大象雄壮的体格,没有老虎的威猛,没有豹子的速度,甚至不能像猴子和猩猩那样敏捷地跳跃于不同的树之间。正是因为人类缺乏某一方面独特的天赋,所以人类才必须合作起来。
我们只有合作,才可能更好地生活于这个世界上,乃至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儿童没有学会与别人合作,就难以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进而陷入一种自卑。
人们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明了生命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明了,并不是依靠精确的数学计算得出的,而是在黑暗中摸索、通过感觉获悉的。
一个人越健康、越正常,那么当他的努力在某一方向受阻时,他就越能为自己的努力找到更多的新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只有神经症患者才会盯着自己设定的目标说:“我必须得到这个,否则我将一无所有。”
生活中的挑战,无穷无尽,这是我们的幸运。人之奋斗永无止境,我们总能发现或早出新问题,并为合作和奉献创造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