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即伟大!
记不得这是哪里的广告词了,不过我觉得很有道理,放在我自己身上也挺实用的,并且之前也奏效过多次。
这是我第一次写日记,而且要在网上发布,其实心理是有不少矛盾和犹豫的,“我能写出什么呢”“我能写多久”“别人看了会有什么评价呢”,像这样的对话一直都有。我在写东西这方面一直是自己感觉最短的板,从小一碰到写日记、写作文就头疼的要命,憋了不知道多久都写不出几个字,从小到大语文考试永远是最低分,真不知道我命中注定缺了哪根弦!看到别人出口成章很是羡慕,而且身边确实有朋友动不动就赋诗一首,我都很纳闷哪些话是怎么出来的,前几天碰到我的才女同学还特意采访了她,她说高中开始对文章自发的感兴趣,几乎零花钱都花在买书上了。
可能按照以往我对自己的认定和惯性,我永远都不会写作,不过每个人走的路都会有意外和转折,再强大的认定和惯性都可能会有变化。可能很长时间内心一个声音的召唤、某种想法的积累,可能是忽然灵光一现或是感觉被拍了一板砖的刺激,你的路线和举动就会有变化。
反正我今天就开始写了,先不管是写东西,还是算不算写作,反正就开始写了。
看回我自己,以前确实很多时间都在想来想去,在思考利弊、权衡得失,想一件事要不要开始,这条路是不是最好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会有什么结果,做这件事是不是值得,对自己是不是真有用等等,太多的时间都花在想上边了,就是不去做。
有人说:开始,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确实,一旦事情开始做了,就会持续的做一段。我琢磨的原因有:
一、人都有一致性的心理倾向,我已经做了选择了,开始做了,后边的动作就会倾向和前边的选择一致。至于能坚持多长时间那是另外的话题,以后可能就经历阻力和困难,以及每个人的性格也不一样。
二、动作是有惯性的。开始做事了,就像自己开的车启动了一样,之前思考去哪、要不要去、怎么去,想好了之后才开始踩上了油门,车从静止到启动是要克服较大的阻力,也相似于行动前的思考和准备,车一旦启动了一般不会马上停下来,都会顺着惯性向前的,车已经有了动能,人也应该借助这样的动能。
三、行动中是有享受的。其实人在一直思考做不做的时候心理是难受的,一直举棋不定、瞻前顾后,一直都在做选择时,心力是消耗的,一旦开始做事了,就不再面对选择的难题了,行动中身心是统一的,是有享受的,心是愿意一直投入在这样的过程和感觉中的,就是当下的感觉,也是有“心流”的感觉。
所以开始是有作用的,我们应该借用这种一致性、惯性和享受的心理动能。
开始也不是说什么都不用想,直接开干。也确实有偏向另外一个极端的人,比较冲动或鲁莽,事情没有想清楚、准备好就开始行动,也可能会遇到问题和代价。这就是中国文化里“中庸” 的范畴了,什么事都过犹不及,要把握好“度”。
对于偏向稳妥、安全、完美的人应该适度的加快选择,快点开始,我是偏向这种的。以前会想很多,以后也可能会想,不过我可以更果断一点,更快的开始,结果可能会更好。这里要分析利弊的话可以说好多:
一、什么时候也没有准备完美的时候。百分百追求完美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始做事,准备的再完美都会发生变化和意外。
二、在选择走哪条路的时候,走哪条路都是可以的。既然在选择和犹豫走哪条路,说明哪条路都有好处,也有坏处。那么就是走哪条路都是可以的。总比原地等待,原地浪费时间要好。哪怕先走上一条路,遇到困难、问题再重新选择走另外一条路。也是一种经历,每一种经历也都会有成长、有教训,也会对自己有利。
三、行动才能产生结果。所有的结果都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再完美的想法没有行动没有做,结果永远不会发生。
四、对结果到底怎么看?如果只用成败来衡量结果,那么就会在一开始的思考上、选择上包括行动上有更多的谨慎和担心。如果把体验和经历就看成一生的结果和呈现,那么就更容易、更洒脱的开始,反正都是经历。
想改变现状就动起来,想跑步就快点穿上跑鞋,想见谁就快点打电话联系见面,想出去旅游就定下时间订下机票。想人生精彩就开始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