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郁闷、沉沦、麻木,做事怎么都提不起积极性...... 但凡是个有欲望的人,就会有这些“症状”。
找人倾诉、与自己和解...... 这些常规的方法,治标不治本。
如何治本? 去研究你自己,别把自己当自己。说人话就是,站在上帝视角评估自己。
# 拿出个本本
# 记录你的生活
# 然后总结观察
# 自己什么时候、做什么的时候,动力满满?
# 然后罗列出可能的原因
# 如此往复
# 时间久了,你就能自然总结出自己到底为什么丧?动力又是什么?
# 然后利用自己的弱点,掌控自己,达到目标
# 过程中不必苛责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因为你就是个人啊
很简单对不对?
有本事你坚持做做。
觉得这种方法不够靠谱?
那我再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
任务A:读一篇自己所在行业的研报。
你发现自己没有拖延,很快就读完了。
总结下可能的原因:1. 该研报对你来说难度不大,甚至你之前已经读过很多类似的了,潜意识里能预估读完该研报的时间、读完的感受,在你接受范围内,所以没什么畏难情绪。 2. 你是带着目的性去读的,该研报刚好可以帮你解决较为迫切的疑惑。或者说,你脑海里有成熟的思维框架,甚至高于研报的书评,读研报只是获取你框架中需要的部分信息。 3. 读研报的时候,刚好正在等人,有限的5分钟内,也没心情干别的,刚好做这个。 4. 这篇研报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或者业内很多人都读过,就你还没读,所以你迫切的想去读。 5. 写研报的人你认识/知道,潜意识里想要比较你们的认知水平。 6. 这研报是你花钱买的,不读浪费了。 7. 这研报有有效期,必须抓紧读完了。 8. 单纯的因为这个研报做的很FANCY还挺简短,就读下来了。 8. 最近的思维节奏就是读这些报告,所以读完一篇研报只是大脑惯性。 9. 刚被人吐槽完不关心实况,或者发现周围人比自己更专业,觉得不服,带着突发动力去读完了。 10. 单纯的心情好,或者,刚被人夸奖/鼓励完,干啥都有动力。11. 我一直都喜欢做这件事。(后续省略若干种可能)
估计你已经看吐了,但我想做的不是让你吐,而是举例告诉你,自我剖析的过程要细致、深化到什么程度,才让上述方法起效。
为什么要这么分析?因为如果我把以上原因浓缩成要点,是这样的:
1. 难度适宜 2. 有目的性 3. 别无选择 4. 高质量信息 5. 比较式精进心理 6. 被激励(金钱、物质) 7. 时限性 8. 习惯的力量 9. 竞争攀比心理 10. 情绪好 11. 兴趣
把以上逻辑连起来就是,当你要做的事对你来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难度不大、能帮你满足优越感,你就会动力满满。这,就是你分析出的自己。
然后,当下次,你面对新的任务,反应却很丧的时候,检查原因,是不是这件事没有击中你的某些“动力点” ? 然后,要么寻找动力电、要么创造动力点、要么经过分析优化甚至直接取消这项任务,因为它恐怕不适合你。
如果你觉得这么说抽象,我再继续举例。
新任务B:要求自己每天写一篇Self reflection。
你发现自己一直在拖延,最后只写了一次。
分析下可能的原因:1. 习惯:你压根没有类似记日记的习惯。 2. 时限性:第一次写完后发现自己花了半个多小时,第二次想写的时候,发现到家都已经23点了,没时间写了。(后续省略若干字)
基于以上原因,就是克服的过程了。首先,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就先别要求自己天天写,想写的时候就写,慢慢增加频率。 其次,给自己每次增加个时限,比如就5分钟,也就上个洗手间的工夫就能写完。
逐渐地,当你成功养成了写Daily self reflection的习惯后,兴许发现,没必要每天写,平均一周一次,就已经够了。这就是反过来,通过自我分析,将任务优化的过程。
好了,以上就是我所提到方法的完整的实操逻辑。
如果你尝试了以上方法,觉得有效,欢迎留言交流。如果你觉得以上方法太麻烦,那恐怕你对自己的要求可以再高点、效率可以再高点。因为如果不逼一下自己却还想变得优秀,恐怕就只能指望运气了。
人非圣贤,孰能不丧,知丧能改,善莫大焉。
(最后跟李雪琴道个歉,引用你的图只是因为你这个表情丧,哈哈哈)
本文作者AiMars,本文首次发布于简书,如果转载、援引,请注明出处,如果涉及商业用途,请通过邮件联系AiMarsReal@163.com,获得准许后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