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娃姥爷在育儿上,一直有着巨大的分歧。
从两个月左右开始,姥爷就认为孩子哭闹是因为想要人陪了,一定要不停的跟他说话、逗他玩儿才能让他不哭;而根据我的观察和实践,在五个月前,可遇不是那种高需求的孩子,他对亲人的陪伴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在身体舒服、吃饱喝足的情况下,有无人的陪伴,他的开心程度并无太大区别,反而,他对于睡眠的需求比较高。
我几乎一天24小时照顾可遇,对于他的成长,也读了不少书,并与几十位同月龄的一胎二胎妈妈每天都联系、探讨育儿问题。一路走来,对于可遇的性格特点和各种需求可以说也比较清楚,我的主张是0—3个月,尽量在家,也尽量少一些干扰和亲戚间的探视;4—6个月,可以有适当的户外活动,但不能太久,依然以室内为主;7—9个月,可以开始适当的社交,这时候也是早教班开始的月龄,更是育婴师推荐的开始社交的年龄。
所以,在0—6个月期间,适当的交流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睡眠。首先6个月左右是睡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睡眠问题甚至会影响成年以后的生活习惯。6个月也是褪黑素开始分泌、睡眠习惯成型的关键时间,自主睡眠也可以开始慢慢培养和引导了。
我最反对的就是“哭声免疫法”,也就是把孩子放一边不管,哭够了就不哭了,那种方式叫“崩溃睡”,我最最反对这种方式去“训练”孩子的睡眠。
我所主张的睡眠引导方式是“发现孩子的睡眠信号”、“及时哄睡”、“尽量给孩子一个好的睡眠环境”、“在孩子疲惫的时候不过分逗和刺激孩子”,以及“早睡早起”。
但我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我发现孩子睡眠信号、想要尝试及时哄睡的时候,姥爷总是认为孩子需要再兴奋一些、大人要一直逗。然而根据我对孩子的观察、平时的学习、与一胎二胎妈妈们讨论、读书、逛育儿论坛,得出的结论是孩子需要在白天尽量规律的小睡,在孩子疲惫和想睡觉的时候,不要再刺激孩子了,你以为你不陪孩子不逗孩子,孩子会孤独,很可怜,然而这只是你以为而已,在孩子困而无法自己入睡的时候刺激他、逗他、不让他睡,这时候孩子才可怜呢。
所有的事情都要讲求一个度,这个度过了就不好了。爱抚和拥抱孩子一定是需要的,但过分和时机不恰当的引逗是对婴儿最大的不尊重。一直抱着也会影响孩子大动作的发育。
宝宝的睡眠问题,一直是我觉得非常亏欠的问题。今天4月29号,玲玲来看宝宝,宝宝认生了,哭,今天才算是正是确定了他开始认人了,之前谁抱也可以就是因为他不认人。而姥爷觉得他早就“懂事”了,早就特别知道事儿了,事实呢?
现在快满6个月了,我打算开始多带他户外活动、见人,而姥爷从他在月子里的时候就试图跟他交流、说话,注重抱他、逗他,我认为太操之过急了,让孩子接受过度的刺激,并没有什么好处。
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情,本来我的节奏是非常符合他的发展的,姥爷确实是好心,太希望能指导我、怕我自己带出个“木偶”,怕我带不好孩子,殊不知过于操心反而起了反作用。当然也怪我自己没有好好沟通、讲清楚自己的育儿主张,只是粗暴的要求“按照我的方式来”,太武断也太不尊重姥爷姥姥了,这是我的错。
不过我现在讲清楚了,希望姥爷姥姥适时放手,配合我进行各个阶段的教育,不要一味的去干涉,要相信我作为母亲的直觉和责任感啊,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不会因为是女儿的同时还是母亲就带不好自己的孩子的,放放手,什么时候合适做什么、什么时候适合带孩子做什么样的活动,我总是比姥爷和姥姥更有精力去研究的,毕竟这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才是对他负责的第一责任人。而且我也更有着自己属于母亲的直觉,也更有充足的陪伴去了解我自己的孩子!
现在他已经有了希望大人多抱抱他的意思了,之前并没有这样。我一直注重尊重孩子的意思,从孩子而不是大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至于姥爷说的“觉得孩子真可怜,天天在这么几平米的空间里”,那么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已,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活动能力很强、需要社交和社会生活的大人带入到了一个小婴儿的身上,自己觉得自己几个月在一个小卧室“很可怜”,然而这么小的婴儿需要的是什么呢?本来就是几乎不变的环境和生活流程,这样才让他有安全感!
孩子在新生儿时期,重要的就是大人的配合和尊重,大人在入睡的时候不希望有噪音,孩子同样如此。这时候就开始“这样是在锻炼他的抗干扰能力”这样的言论了,就不把自己带入到小婴儿身上了,严重的双重标准。
姥爷注重的“交流”,我认为一定要“适度”,在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十分钟左右,清醒的时候,多陪孩子玩玩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孩子明显的困了、想睡了,还逗孩子刺激孩子,这就是不尊重。“交流”也要看时机,什么时候想逗就逗,就是不尊重。
当然,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每个家庭成员绝对都没有自己的私心,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好,没人存着别的心思。但是即便是如此,也不是好心就可以随意按自己的想法来的,凡事讲求一个合适,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再重要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