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越热,知了叫得越来劲,叫得忙活半天想趁中午打个盹的人烦得不行。
知了趴在树枝上,只管自己舒舒服服凹着肚子唱歌,不管不顾人的感受。它唱美了,人听烦了。它美也就美一会,人一烦就叫它后悔一辈子。熊孩子们倒是不烦。那会大人管得松,孩子们晌午头就喜欢成群结队光着晒得黑红的脊梁穿个裤衩到处玩,抬头看看树上正叫得来劲的知了,商量着套两只下来。所以知了一旦陷入大人小孩都对它发动战争的汪洋大海,想善终就不容易了。
不过想让唱美的知了后悔一辈子也不容易,大人就不说了,有力气的会倒拔垂杨柳对知了实施强拆工程,力气不够的也会使劲对着树恶踹几脚,把知了惊飞,类似现在善良的开发商各种非暴力手段驱赶住户。小时候熊孩子们没有玩具,也很想抓几只知了玩,顺便看看这家伙是怎么叫的。但是知了不光嗓音高,智商也高,一般都在树上找个安全位置,栖息地离地面高,有的就在树梢嘚瑟,所以想俘虏知了还要有技术讲策略。弹弓打可以,但是一是很难打中,电影“神鞭”里有弹弓高手百发百中,那是电影,我见过实际生活中小孩子掰根树杈做个弹弓喊着打知了,反正只看到孩子们忙活着搓泥丸,浑身上下弄成泥猴,没见到打下来知了;二是就是偶然歪打正着打中了,也把知了打得稀烂,想看看知了咋叫就没有办法了。
弹弓不行,套知了可以。套知了不是用网兜套,网兜套简单,叫“网知了”,但是那个年月不比现在,现在超市里卖鸡蛋都用网兜,那个光辉岁月里网兜很稀罕,要用钱买,用钱买的东西都很稀罕。套知了是用牛尾比较长的牛毛打活结套,纯粹一个技术活,先要有合适的工具。套知了前,要准备一根长杆,因为知了这鬼东西趴在树枝上,很高,所以杆子越长越好。芦苇杆又细又直,还轻,是套知了的首选。每年的夏天,小孩子们脚被扎伤都不怕,有时还会被看芦苇的人胖揍,不过都无所谓,反正千方百计要双手扯着短裤光脚下池塘去偷几根芦苇杆搁在家里。有了芦苇杆,接下来还要准备牛尾的长毛。牛尾的毛又细又长,可以打活结,知了聪明,活结用太粗的东西很容易被它发现。晌午后牛吃饱都会卧在树下乘凉,倒沫,尾巴不停地拍打身上的蚊蝇。这时候是孩子们下手的绝佳时机,几个半大小公鸡蹑手蹑脚的跑到牛屁股后,趁牛不备,拽下几根尾部的长毛拔腿便跑。这活危险,因为要防着不被牛踢伤,牛一旦被扯疼,发起牛脾气谁能摁住?还要躲着牛的主人,以免被骂。因此,伙计们手里的长牛毛是当时很牛的财富,属于硬通货。拿到牛毛后,搓捻成一个活套,将活套的一头绑在芦苇杆的细头,这样一个“知了捕捉器”就制作完成了。
套知了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重要,但是熟练地合理地高效地用“器”使物尽其用更重要,不信,找几个现在的小公鸡,给他们做好这样的“知了捕捉器”,看谁会用?门儿都没有!套知了有讲究,要找容易套的知了,树梢趴着的的最好别去折腾,最好套的知了是艺高人胆大的那一类,趴得低,翅膀斜向下冲着孩子们示威。选好目标后,熊孩子们凑到树下大气都不喘,一个个仰脖看着目标物,拿兵器的小心翼翼的将芦苇杆头部的活套伸向知了的翅膀,从下往上慢慢套住,然后向上一拉,活套收紧,知了一下就被套住了。有时候,也可以将活套慢慢搁在知了头部,往下套住知了头,猛地一拉,也行。
清廷电视剧里有“粘杆处”,从小没根的家伙笨,不会用芦苇杆绑牛毛套知了,专门用长竹竿涂浆糊粘知了。皇帝老儿中午被吵就会叫那帮捏嗓子说话的家伙去粘,粘得慢那帮不长胡子的东西恐怕头也保不住。不过,“粘杆处”不光取知了姓名,也顺便取民间反对皇家的人的狗头,不用长竹竿,用“血滴子”。
近些年,城市马路上公园树荫下也没有牛,树上的知了似乎也越来越少,“知了捕捉器”的原材料眼瞅着短缺,套知了技艺也渐渐失传。熊孩子们也忙,午后清一色手持智能手机搞绝地反击。不过每当听到知了叫,寻声看见伏在树杈上的黑色小家伙,还是会想起童年的那根芦苇杆和村头卧着的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