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当孩子是最轻松的,养孩子虽然不如自己当孩子,但也都能好好体验一下玩不尽的美好时光。如今孩子玩的玩具大都我都没见过,有的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玩,不过这也弥补了一下我小时候没玩过的遗憾。
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都是不需要什么玩具的,最主要的玩具就是人,这就是过去孩子多的好处。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高楼大厦,大家都在前后院的胡同住着,只要外面天气不错,大家都跑出去玩。跑出去的大部分都是男孩,仅有那么几个女孩也都像假小子,在外面都是跑来跑去打打闹闹;一般的女孩都是几个一伙相对安静地过家家、跳皮筋,偶尔也会男女混合地捉迷藏、丢口袋、踢毽子等。
小时候经常说:弹玻璃球、扇啪叽,吃窝窝头挑大的。我小时候家庭条件虽然一般,但还不至于吃窝窝头,大米白面还是不愁的,长大了偶尔吃吃窝窝头味道还是不错的;但弹玻璃球、扇啪叽确实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
我印象里最早见过玻璃球好像是在我二姨单位的跳棋棋盘上,透明的玻璃球里面各种颜色的花瓣,看着就爱不释手,不过大人不让我玩,也不让我拿走,怕我吃到嘴里卡住。后来大一点我就开始玩弹玻璃球了,大多数都用那种绿色的玻璃球,我们叫“绿豆”。
拿个“绿豆”在地下踩个坑,大家都先往里弹,进一次就加条命或者叫穿条裤子,挨打一次就减条命或者叫扒条裤子,连着打就是层层扒裤子,一条命都没了或一次都没进坑就是光屁股。光屁股的就随便打,裤子穿的少的让穿的多的打,穿的最多的谁也不能打。每个小孩都拿个玻璃球,蹲着、站着、跪着、趴着各种姿势在坑坑包包的土地上摸爬滚打。从身上的衣服到手上的泥,没有一处干净地方,回家就得让爹妈扒裤子打。
刚开始年纪小的弹球姿势掌握不好,我们都管那叫“挤豆子”只是能用拇指和食指把玻璃球“挤”出去,“挤”到哪就不知道了,只有挨打的份。后来才慢慢掌握了标准的姿势,打的准了,大家就开始玩升级版的、能赢球的打“库子”游戏了。就是在地上画一个方块,在这个方块“库”里每人放一个或多个相同数量的球,然后谁打出去球就算谁的。刚开始大家都盯着库里的球打,后来发现不过瘾,于是就把别人的球也往库里打,被打进库里的人再在原地补充,有时候打不好自己也会跟着跑“库”里。我就是那时候和周围的小朋友玩玻璃球打“库”游戏,赢了两塑料袋的玻璃球。
玻璃球多了有时候干脆拿它当子弹,拿弹弓打鸟玩,比土坷拉好多了,甚至有的小孩不知道在哪弄的钢珠,有的像玻璃球那么大。当然打弹弓很危险,只要被大人发现就会被制止。玻璃球太多无处存放,大家就不好好玩了,挑最大的、最硬的大家互相砸,直到砸累了为止。后来再大一点大家也都没兴趣玩了,偶尔幸存的几个玻璃球在老房子的仓房还能找到,拿给现在的小孩,他们已经无视了。
玻璃球可以被无视,但还能被发现,小时候玩的啪叽,现在就已经很难找到了。那时候在小卖店买一张啪叽纸,上面画的是一个个圆形的图画,什么孙悟空、葫芦娃、擎天柱、圣斗士星矢等。回到家我还得找一块硬纸壳,一般都是土黄色的那种单层的硬纸盒,最好是过年吃完留下的果匣子,就是里面装蛋糕、饼干一类的长方体纸盒,纸盒底下还渗点油脂,这样的纸壳做啪叽最好。把买来的图画纸用白面做的浆糊粘在硬纸壳上,等晾干了再用剪子沿着圆形图案的边把啪叽一张一张剪出来,到外面找一个小土堆或者收集一些细土堆成一小土堆,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
刚开始玩的时候,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慢慢地看别人玩的多了,发现人家有的啪叽特别厉害,能钻进很深的土里,就知道硬的、厚的比软的、薄的好用,于是就学着对啪叽再加工。第一个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就是蜡干:用点着的蜡烛往啪叽背面滴蜡油,再用烛火烤干,这样加工完的啪叽重量增加了,又厚又硬特别好使;第二个方法就是把两个啪叽粘在一起,双面带人的,同样又厚又硬;第三个方法干脆硬到极致,拿啤酒瓶盖用锤子砸平,也得到一个圆形、和一般的啪叽大小差不多的铁啪叽,可以夹在两层纸啪叽里,当然也可以单独用。不管用什么办法,玩之前大家还是要按照一般的规矩公平地玩,如果发现谁用别人没有的特制啪叽,不是被抢就是被罚,或者大家群起而攻之,要么毁灭,要么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