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天,说起最近学习打卡的《论语》时,他说了一句:“论语传承了两千多年啊!”我接了一句:“是呀,是呀,就在100年前,以前的学生开蒙读物就是《论语》呢!”
接着就想起《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如果只知道柏拉图的名字,却不去读他的著作,就好像这个人是你的老乡,你只知道这个名字,却不知道他是谁。现在读《论语》也一样,我们都知道孔子,名丘,鲁国人,儒家代表人物,教育家。中学课本填空题一样的熟知,却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而现在《论语》是学有余力的人空闲之余的消遣,理解内容但也不至于背诵。而在百年前,默背《论语》只是学习入门的级别。为何百年过去,《论语》不再是人们心里的圣经呢?从前他作为儒家经典的主要著作,影响中国两千年,孔学究竟魅力何在?
从前,我未曾探究过,而今,读完《论语》才明白他的伟大之处。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只得其中一句,受用终身”的评价了。
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他喜欢吃什么,喜欢喝什么,最喜欢的弟子是谁,最喜欢怼哪个弟子,他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为什么晚年才回到鲁国,是谁为孔子著书立作?从前并不关心的问题,突然有了答案,就好像原来以为在村东头住的老乡,其实就住在自己隔壁,熟络之后,可以随时去窜门,去请教问题。
在这里我就不提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了,东一句西一句的零零散散的对话,是构建不出孔子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国度的,在整部《论语》的对话中,记载的却是人生最难的问题,何如做一个君子。孔子对着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他不能出仕做官,退而教书育人的另一个理想道路。
学完之后,从前陌生的名字,子由,子贡,颜回,冉雍都在一句句精炼的对话中,浮现出他们的形象,或鲁莽果断,或灵活变通,或好学求道,或淡泊名利。他们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千百年来众多儒生的形象,如果有人能穿回春秋,站在孔子的身边,看着他与学生交谈,时不时放声唱歌,感叹时间流逝,可能会发现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好学,不断探索未知的一个豁达老人吧。
可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价他呢?他是普通,可他做的事情,他的理想在当时来说,一定都不普通,他是后世眼中的那个巨人的肩膀,因为他,我们看到更加宽广的未来,看到了一个美好的社会该有的样子。
感谢樊登老师的《论语》打卡返现训练营,因为社群打卡,每天必须完成学习作业,让我在注定荒废的时间里挣脱出来,拿出一个小时去学习,去写感悟,虽然只是草草学习,没有默背下来,但我已经入门学习了,在未来,我能指着其中的一段自豪的说,这段我来解释,可能有遗漏,可是我已经和孔子是邻居啦,不会的我再去请教,就太方便了。
请记住,学习不是结果,是过程。好学在孔子看来是喜好学习的过程。为了某个目的,比方说于我,如果只是为了背诵整本《论语》的目标而学习,我相信,在第一期结束,我就放弃了,因为毫无学习的乐趣,可我能坚持打卡四个月,并不是为了任何目的,只是希望能作为孔子的再再传弟子,听他老人家教诲,做一个有开阔心胸,崇高理想,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的学生。然后第二期学习计划中,有余力了,再背诵默记也挺不错,因为《论语》确实值得读千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