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国去了俄罗斯。
炎炎夏日,这个地方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更重要的是,跟它有缘。
交通工具
飞机是少不了的。俄罗斯版图很大,城市分布也不那么密集,铁路交通并不发达,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飞机算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我不是经常坐飞机,所以总觉得坐飞机是件高大上的事情,就像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那叫一个兴奋。
之前坐飞机,最长的飞行也只有两小时,这个时长会让旅途变得无比美好。
航班基本是白天,甚至不需要上厕所。你可以欣赏风景,欣赏机舱里一切让你感到新奇有趣的东西,时间过得很快,你都来不及去疲惫。
但这次,不一样。以往的兴奋与美好统统消失,飞行时间动辄3、4个小时,甚至5个小时,有两次还是夜间航班。
机舱十分狭小,手脚完全伸不开,环境嘈杂,想好好睡觉是很困难的,上厕所更是局促,总要排队。
这样的飞行所带来的疲惫远远超出了其他交通工具。
除了飞机,还有一次火车之旅。
那是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夜班火车,大概8小时车程,双层软卧车厢,我还是头一次坐,竟然是在国外。
一个小包间里四个人,上下铺,我和老公都是下铺,上铺是两个俄罗斯男人,很懂礼貌,他们站在外面的过道里,没有我们主动邀请,是不会随意坐到我们铺位上的。
看起来,8小时的火车比4小时的飞机好多了,至少可以美美睡一觉。
然而,火车的噪音很大,还有此起彼伏的鼾声,我心哇凉哇凉的,肯定要失眠了。可破天荒,我不但没有失眠,还很快就被晃晃悠悠的火车带入了梦乡。比在酒店的睡眠质量还高。
领教了俄罗斯的交通工具之后,我太怀念中国的高铁了,祖国真的很强大,高铁是个好东西。
这回飞机是坐够了,完全没有了那种兴奋劲儿,现在如果出门能不坐飞机就绝对不坐。
形形色色的人
跟团游很热闹,团里会有各式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好玩有趣的故事,整个旅途因此而更加欢乐。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东北的老爷爷,八十二岁了,是团里年龄最大的。他的外孙刚上大二,也不知道是他带外孙玩儿,还是外孙陪他玩儿。
一路上,老爷爷的话特别多,团里几乎所有人都被他抓住滔滔不绝地倾诉过,我和老公不只一次落入他的话匣子。
第一次是在飞机上,刚好挨着坐,几乎说了一路,他讲的的内容基本都一样,他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他们以前有多艰苦、现在日子多美好等等。
他是教俄语的,并且这不是他第一次来俄罗斯。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都想不到我能坐飞机出国旅游。
不过,老爷子小孩子脾气挺大,可怜他那外孙,经常被他气得想吐血。
外孙掌管财务,老爷子要花钱了就找外孙要。
老爷子喜欢买买买,尤其看到旅游景点的小摊位,老爷子就走不动了。外孙此刻紧跟在旁边警惕地监视着姥爷,以防他乱花钱。
有一回,老爷子非要买一块儿手表,外孙怎么说都不听,突然外孙在手表背面发现了“made in China”字样,赶紧举到老爷子面前,看,这是中国造的。
老爷子这才放弃了,人家进口中国的东西,你再买回去,白白让别人多挣一道,这个道理老爷子还是明白的。
我们算是看明白了,不是姥爷带外孙玩,而是外孙陪姥爷出游,据说陪老爷子出游是他们家族的一件大事,晚辈们但凡不是忙得脚不沾地,都得轮流接这个差事,这次是外孙,下次可能是孙子孙女,因为老爷子就喜欢旅游。
老爷子说,他过两个月要去中东玩儿。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姥爷姥姥,跟这位老爷爷年纪差不多,别说出国,连北京都没去过。
而且他们的身体也跟老爷爷差很远,姥爷现在买菜都走不动,姥姥的腰椎问题越来越严重,走路都很困难。
哪像这老爷爷,健步如飞,精力充沛得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感到惭愧。
团里有不少孩子,最小的四岁,八岁的、十几岁的、二十岁的都有。有几个家庭是高考结束爸妈陪着孩子出来玩儿,基本上都是老中青组合,在三十岁年龄组里只有我和老公。
那个八岁的小男孩,来自北京,跟着妈妈、姥姥姥爷出来的,祖籍是山东。
这个小男孩是团里的活宝,聪明伶俐,口才好得要命,跟所有人都能聊得来,而且他喜欢跟大人聊天,说话一本正经,头头是道,知书达理且不失活泼。
我很佩服他妈妈,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孩子。
整个旅途,我们都和这家人一桌吃饭,每次小男孩都特别能吃,不挑食,而且也懂得节制。
他说他不喜欢看电视,喜欢看书,他在看《西游记》原著,已经看到第50回了,我是惊呆了,我一个写作的人,还没看过《西游记》原著。
还有一对老夫妻,穿着打扮像老干部,而且是那种大官的感觉,那位叔叔每天都是西裤加正装外套,头发往后梳,油光发亮;而阿姨旗袍一身一身的,花样繁多,高跟鞋,还是细跟,搭配流苏披肩,搞得跟宋美龄出访一样。
一路上,大家每到一个超市就会买买买,吃的喝的等等,叔叔和阿姨倒不怎么买东西。
本以为是他们节俭,刚想说人家是秉持中国的优良传统,结果当导游带着我们去购物的时候,他们却让我们大开眼界了。
在俄罗斯紫金店里,团里基本没有人购物,只有叔叔阿姨买了首饰,也不知是啥,但肯定不会便宜,因为导游带着来的必定是比市面上的贵很多的,不然他们赚什么钱。
所以,这个导游脸上并不好看,可能是我们团没给她创收。
到了圣彼得堡的琥珀店,叔叔阿姨花了18万买了一棵琥珀树,客厅的摆件。
当时全团的人都已经上车了,唯独不见叔叔阿姨还有导游领队,规定的购物时间早就过了,我们足足等了半小时,他们才从店里出来。
导游激动地跟我们说,抱歉啊,叔叔买了一棵琥珀树,刷卡的时候出了点儿问题,耽误了时间。
哇噻,我想团里很多人都会在心里头这么感叹一下。果然是干部风范,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吓死人。
当然,肯定有人笑话他们傻,炫富有这么炫的吗?但是,人的追求不同,人家钱多,人家乐意,支持一下在外中国人的工作,也是爱国爱同胞的表现。
事实上,团里炫富的不只他们一家。
导游好不容易带我们去一个大商场,团友们就像疯了一样,LV、菲拉格慕、耐克、阿迪达斯等等,专挑奢侈品买。
在机场免税店里,各位妈妈们从货架上薅着香奈儿、迪奥、圣罗兰等瓶瓶罐罐,就像菜市场上买萝卜白菜一样随意。
中国人疯狂的举动,俄罗斯店员看在眼里,他们脸上偶尔闪过一丝诡异的笑,不知是嘲讽还是羡慕,嘲讽中国人傻,羡慕中国人有钱。
团里只有一位独行侠,二十多岁的上海小伙子,起初没有发现他是一个人来的,因为他总是跟那几个家庭的年轻人混在一起,以为他也是哪家的孩子。
可后来发现,人家不是孩子,已经工作了,自己出来玩儿,穿得很洋气,从手机到拉杆箱,所有的行头都是高档货。
他全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打电话,基本都是给女孩打,应该是很捉急地想谈恋爱。
很多时候,在一些重要景点,他都在大巴车上呼呼大睡。
虽然他参加了所有的自费项目,但基本上是戴着耳机,嘴巴脑子都集中在电话的另一端,只有眼睛象征性地扫描着导游口中的一座座宫殿和花园。
那眼神是空洞的,没有焦点,扫描的画面也不可能进入大脑,因为大脑要组织语言输送给嘴巴,完全没有空儿去接收其他信息。
很多时候,我发现,除了那个八岁的小男孩,我跟其他年轻人的代沟很深,跟那些妈妈们的价值观相去甚远。
异国观感
俄罗斯是一个很慢的国家,很符合我们现在倡导的“慢生活”理念。
街上的人稀稀拉拉,除了莫斯科红场和圣彼得堡的一些著名景点,你很难看到国内那种如织的人流,虽然也会堵车,但比起国内,是小巫见大巫。
俄罗斯人爱吃甜食、爱喝酒。他们这里的甜食饮料中,糖分含量比世界其他地方都高。
超市里的食品类货架可以分为几大版块:糖果巧克力、面包甜点、饮料乳制品、肉制品,还有伏特加之类的酒。蔬菜水果是比较少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的饮食结构是以甜食肉类为主。
年轻的俄罗斯人还能见到几个苗条的,结婚以后,慢慢就会变成球状。而且,据说,俄罗斯男人的寿命都短,因为酗酒。
关于俄罗斯巧克力,领队导游一路都在安利,以至于团队到了超市必买的都是巧克力。在大巴车上,不管大人小孩,包括老人每天都会吃一块以上的巧克力。
对于我这种甜食控,巧克力当然是最爱,可是吃了一块之后,我和老公纷纷表示“甜得受不了”。
那种甜,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嗓子里黏糊糊的,一直延伸到胃里,夸张到接近呕吐的地步。
我们原本准备带一些巧克力回去分给亲朋好友,但只能作罢,实在不靠谱。
旅途结束最后一站,我们又有机会进入机场免税店,团友们一边算着有多少亲朋要送礼,一边往购物车里扔巧克力和伏特加,有些人买太多,以至于行李箱都装不下了,只好又买了个箱子。
是的,走到哪里,都要买当地的特产,这是旅游的一种普遍心理,在当地买的特产就是不一样,哪怕贵一些也值得。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的建筑的确很独特。
国内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建筑物基本难有亮眼的特色,最多见的就是一栋栋高得吓死人的写字楼或者摩天大厦,而在这种高度上,全国各地也总是比赛一般,你高,我就比你更高,江北第一高塔,不到一年就变第二了。
很多建筑物并没有老旧到变成危房,但因为要建新城,就统统拆掉,所以,中国,一直在大拆大建。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难道我们真的是钱多得烧手?
莫斯科街道两边很多上世纪90年代的筒子楼还在使用,古旧的外墙门窗散发出一股陈年老酒香味。
城市里的每一栋建筑都堪称艺术品,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希腊罗马风格等等,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美轮美奂。
在圣彼得堡,蜿蜒流淌的涅瓦河,让我有一种威尼斯水城的错觉。
最出名的还是教堂、宫殿和皇家园林。
冬宫、夏宫、叶卡捷琳娜宫,色彩明亮,比之东方的皇家宫殿,是另一种风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在叶宫,宫殿内部长长的走廊一眼望不到头,每一扇门头上都是精雕玉琢,层层排列,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宫殿的所有天花板上或浮雕或壁画,绝不雷同。
导游每次给的游览时间都不那么充裕,加之景区人多,常常眼花缭乱,很多美景来不及尽收眼底,拍照时间很紧张。
人家的花园和园林确实大气,参天大树成荫,绿地绵延不绝,湖泊喷泉散落其间,跟童话故事里的场景一模似样。
可是,我总觉得这种风格太过华丽,华丽得晃眼睛,不知道每天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会不会审美疲劳,或者说不利于修身养性。
还是中式的皇家宫殿更为耐看一些,没有那么闪闪发光,比较安神。
我们
或许,旅途中最重要的不是看风景,而是跟你一起看风景的人。因为风景都一样,而人不一样。
出国很开心,旅游很开心,但这些开心只因为跟心爱的人在一起才生效。
不然怎么叫“蜜月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