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着热切又有一些盲动加入到读书训练营的。大部分的因素只是为了喜欢,而没有去细想结果会怎样。
过去的三年我读了一些书,读书带给我很多享受和乐趣,也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感悟。只是一个人闷头读书,时间久了,便生出不满足来。
我过去的阅读习惯,是随着自己的性子阅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类,这样书籍的内容和题材就会出现重复,减少了不少对阅读的新鲜感,这让我不满足; 只为自己而读,转化的意识不够强,很少写心得和书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依然很强烈,这让我不满足;大量的阅读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带给我的变化却微乎其微,只是感觉很美好,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过低的时间效能,这让我不满足。
因缘巧合,看到了梦想读书会,加入并期望, 是我最好的选择。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读完了20本书的阅读及书评。20本这个数字,对于很多一年都读不了的人而言可是个大数字,也是我以往阅读数量的翻倍,但对于读书会18天18本书的目标来看,真有些小巫见大巫。
为了帮助阅读者快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快速转化,阅读会给出了高效阅读的模板,训练目标是在60分钟之内完成阅读及书评。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了解每本书的结构构成。
一般而言,—本书的结构按写作篇幅可这样划分的,核心主题占4%,解决方案占20%,76%是大量的案例和论证。我们要快速阅读,只需要了解24%的内容,如果想再快一点,找到核心主题的4%就足以。这如黄金般珍贵的4%藏在什么地方呢?在封面封底序言甚至广告语中,都可以找到。
这样,实现快速阅读,必须要在书籍的准备方面做文章了。要知道电子书是省略了封面封底的,这样核心主题的4%就要自己去下功夫,花时间,同时电子书寻翻看查找的速度也比纸质书低了不少,这些都对快速查找模板内容,快速完成书评极为不便。
在第一个月的训练,我因为认识不足,没有准备纸质书,加上模板的不熟练,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进入第二个月的学习,有了经验就从容多了。纸质书全部备齐,模板的使用也开始得心应手,每天早课听解读,晚课参加头脑风暴,逐渐能够享受到,不同的书籍,不同的知识维度的打造带来的乐趣。
目前学习过半,已经完成了三个维度9本书的学习。每一个维度的知识积累都在促成自己的行动转化。
第一个维度是写作,这对我而言真是最实用的知识。从搭建结构,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语言的组织开始,好像在重温学生时代的写作课。汤小小老师的《高效写作》很励志。她的写作起点并不高,但4年的时间,创办了写作培训班,成绩斐然啊。她讲的方法很实用,接地气,对我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参照书中的方法,我开始了早起写作,通过不断的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自我认知。
第二个维度是思维模式。《深度工作》《精要主义》《匠人精神》一本本的读下来,讲得都是精英做事的标准。怎样像他们那样提升时间效能,集中精力?有了提问就会有深度的思考。通过学习,我有了自己的爱观点,那就是要会选择,要会聚焦,要坚持自己,关注个人贡献峰值,而不是努力峰值。
《匠人精神》对我的收获是双倍的,不仅对我个人提升,否对我如何带好团队很有启发。打造心性,培养人才,的确要从点滴入手,从细节做起,自此我有了打造团队一流人才的想法和思路。
第三个维度是经济学思维,财商的提升是当务之急,正好也和我目前在学习的理财知识的需要融为了一体。过去不爱看的书籍,现在也读得津津有味,不再觉得枯燥。
《小岛经济学》一直被我束之高阁,这次阅读让我庆幸没有擦肩而过。这本书让我学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格局,由此我懂得了贸易战的由来,看到了经济运行规律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并思索疫情爆发对经济走向的影响。懂得了世界,也就懂得了自己。
高频强化训练,我完成书评的速度在加快,我在尝试从学习使用模板到跳出模板,目标是阅读+书评2小时搞定,从刚开始的书评不知所云,草草完成,到现在追求精细,突出主题,想更好的呈现;从刚开始只给自己写,现在更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人。
阅读和写作也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所有的经历都是过程,都是行动,只要行动,就会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
有的行为看似和目标无关,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你实现目标。过于急功近利,太多的去关注结果,只能让自己陷入焦虑。
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当对结果有不确定的怀疑时,“听话照做”应当是最好的选择。
傻傻的做,傻傻的坚持,就是实现目标最重要的行动,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做一个傻人也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