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某一阶段,我们忙于工作忙于事业,免不了让父母帮忙照看年幼的子女。所以,常听妈妈说:“看见他(她)就好像看到小时候的你”。是啊,天底下的姥姥谁不疼爱自己的外孙呢!
每逢此情此景,脑海里总会不由得浮出那句俗语:“外甥是狗,吃了就走。”心想:老人如此心疼外孙,可孩子长大成人后,又有几人还能记起外公外婆的关爱。他们或是真的忘了(那时年幼),或是虽然记着,却因远在异地忙于生计,又能怎样?
所以,不禁对这句俗语有了深深的思考——
这里的外甥,包括外孙和外甥。嫁出去的姑娘所生子女,对外公外婆来说是外孙,在舅舅姨姨眼里就是外甥,有的地方亦统称“外甥”。 外公外婆、舅舅姨姨则都是“舅家人”。
咋听起来,“外甥是狗,吃了就走”,含有贬义,像是一句骂人的话,但它也确实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舅家人”对外甥不应有的冷漠态度。
据说这句俗语来源是,古时候有一位舅妈给外甥吃煎饼时,让他给狗分了一点,结果舅妈看到狗吃完就走了。舅妈感觉外甥也一样,有吃的就来,没吃的就走,不值得心疼!所以就有了“外甥是狗,吃了就走”这句话。
其实这句俗语应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说外甥年幼时享受了舅家人的关爱,长大后却对舅家人不懂得感恩;另一是说,相对舅家来说,外甥就是外姓人,到了舅家尽管吃喝就行了,在大事情上无话语权。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可能是舅家人,同时又是舅家的外甥,所以,不要片面地认为这一说法不恰当且带有贬义,而要明白其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意思。
1.作为舅家人,要关爱外甥。俗话说得好:“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所以,千万不能真把外甥当外人看。外甥作为晚辈、小辈,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和教育。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外甥,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
2.作为外甥,要知道感恩。不能把舅家人对自己的好当作理所当然。即便外公、外婆对你好,主要是从心疼他们女儿出发的,但是毕竟享受这种好的是我们自己,况且做人不能忘本,忘了自己也传承着母亲这边的基因,舅家也是自己的根。在外公外婆年老生病时,要义不容辞给予关心照护;在舅家人需要帮助时,应尽力而为伸出援助之手,不能像外人一样不顾不问,寒了长辈们的心。
3.明确身份,不做越位的事。作为舅家人,不要在外甥升学、婚嫁、工作等的大事上,把自己当成“娘家人”而横加干涉。作为外甥,同样在涉及舅家家务事,如在赡养老人(外公外婆)、子女教育等事情上,也不要越俎代庖,就得把自己当“外人”。因为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言的痛”,不了解具体情况,最好不要轻易插手对方的事,要知道,连“清官都难断家务事”呢!
可见,“外甥是狗,吃了就走”这句俗语,虽不乏贬义,但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舅家人与外甥间的亲戚关系,不要让冷漠取代了温暖。在适当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舅家人的适度关爱,外甥的感恩回报,可使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有助于我们生活得更快乐、更具幸福感。
你说,是这么个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