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感史》执着与欲欲
话说,古印度有一种耆那教。教徒萨遮伽号称自己雄辩的能力能让顽石颤栗。
当他听说佛陀也来到了他们的城镇,便提出挑战,扬言要将其辩倒。
然而在辩论中,佛陀始终心平气静,萨遮伽后来却默不作声,汗水打湿了全身。
这是美国情感专家理查德 弗思 戈德贝希尔在《人类情感史》,古代佛教情感章节中所论述的问题。
佛陀没有流汗,是因为他掌握了正念。
正念是让人们活在当下,不沉湎过去,也不梦想未来。能够控制肉体、感官、感觉、思想和意识。即五蕴。
而五蕴的核心,是两种类型的欲望。
01.执着
执着是纠缠不休的享乐欲望,是人们不断轮回,不得往生的原因。
它总是在我们的生命中不停地消耗我们。
色蕴是构成执着的第一个部分,即肉体。
而肉体的感知,则是受蕴,即通过感官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
而这些感知,会给你带来喜欢、痛苦、开心,或各种平平淡淡等的感觉。即想蕴。
如果你不能驾驭这些感觉,就会导致享乐的欲望,陷入贪婪与痴迷;
或者控制不住痛苦等负面情绪,就会导致恐惧、悲伤和愤怒;
又或者掌握不了平平淡淡,又会陷入无聊。
因为以上三者的密切合作,我们便会让识蕴误入歧途,陷入贪嗔痴中。
萨遮伽在于佛陀的辩论中,之所以会大汗淋漓,终究垂头丧气。就是因为欲念与妄想太多,如求胜心切,目无一切等待。
然而佛陀却从不会失去对感觉的控制,因为他掌握了第二种欲望。
02.欲欲
欲欲是消除欲望的欲望。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即行蕴。
其它四蕴都围绕行蕴转,如果思想不受控制,这四蕴都会失控。
萨遮伽之所以会失败,是他没有驯服欲欲这只野兽。他渴望证明自己有多么聪明,带来了贪、嗔、痴。引起了执着。
而这种执着,又会回过头让人们继续痛苦。
如何掌控欲欲,佛陀教导我们首先要正精进,面对他人的进步和成功,我们要用喜悦代替嫉妒和贪婪,让自己满怀慈爱。
接下来就进入正念,可运用内观的方法来进行自省、自我观察。
近年来,内观也挺流行,身体也有一些朋友因为诸多想不开的小痛苦,便找地方内观一两个月。
每日都是打坐念佛。不与外界有丝毫联系。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
当然,你以为这一两个月都能让你大彻大悟吗?
自然平时的“悟”是必不可少。
写在最后:
佛陀说:“错误的欲望能将人吞噬。”
将人困在轮回之间的,正是执着,和造成执着的肉体(色蕴)。
我们对这个天地的理解,形成了自然的各种感觉(受蕴),而各种感觉又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想法(想蕴),以及这各种不同想法(行蕴),又形成了我们各种意识(识蕴)。
佛陀完美地运用了欲欲,得到了涅槃。
END
我是娃娃,又名九月书房,文献硕士,一枚爱文学,爱读书、爱追剧的中年少女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