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在一位师长的推荐下,知道并购入了《精进》这本书,最近终于得空把它读完,应该说,对我的启发还是蛮大的!
为了提升学习效果,输出“最小化可行产品”,现总结一下书中内容。
全书分为7个章节,我把其中对自己触动较大的一些章节做下梳理。
时间之尺
两个观点比较触动我:一是时间视角,二是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时间视角分为5个方面: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宿命论及未来视角。
首先要说明,任何时间视角都有其优劣,我们总是在不同的时间视角之间切换,但每个人都有其主要的视角。通过书中设置问题的回答,我基本属于积极过去时间视角+未来视角。
那么,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呢?
作者从两个维度来说明:收益值和半衰期。
简单说来,我们应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长半衰期的事情上,不管其收益高低,比如读书、考证、练字等。
而事实是,我们不自觉的把时间用在了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上,比如刷微博、刷圈圈、追剧等。
即刻行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之前,其次就是现在!
是的,立刻行动起来,是最好的开始。
学习精益创业思维,努力输出“最小化可行产品”,比如读后感、学习笔记等。
打破“三思而后行”的思维牢笼,先行动再反思,在行动中总结和反思。
主动学习
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
永远记住:技能,才是一切学习的终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好像很努力,其实都是无效的勤奋。
在我看来,提高技能的努力,比如提升学习力、提高写作能力、学习新技能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努力方式,而一些重复劳动比如发传单、流水线作业等,即便再努力,也是无效的,因为这些工作并不能让你变得“更值钱”。
简单说来,努力是否有效,就看你自身是否升值了。
专注:在一个领域深耕下去。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领域想要达到顶尖水平,其学习过程都是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可悲的是,大部分人都死在了起步期。回首我这两年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发现一个领域,兴致勃勃的去学习,学了一段时间发现,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简直太难了,于是在三思中放弃。
“差不多”先生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相对完美主义来说,差不多就是做到七八分过得去就行。
个人觉得,这个事情要辩证来看,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完美,大部分的事情“差不多”就可以,但对于自己的事业、自己赖以生存的技能却不可采取“差不多”的态度,必须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不断迭代的实践,最终才可能脱颖而出。
最后,总结一下,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两个点:一是评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的半衰期维度;二是学习积累的“S”形曲线。
最后,希望本书总结对你有那么一点点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