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收到很久不联系的大学同学发来的电子请柬,我仔细想了想,好像是有一段时间没联系了,上次见面还是一年前,她失恋,我们几个同学找了个大排档陪她喝了几杯。当时的她痛苦不已,一直在谴责那个劈腿的花心前男友,言语里都是对爱情的失望和对婚姻的不屑,没想到,也仅仅一年,便也走入了围城。
我先说了恭喜,然后询问,结婚啦,老公怎么认识的呀,带了个坏笑的表情。
她也是很坦然,当即给我来了电话,说,相亲认识的呀。
其实她不说我心里也猜到个七八分,好像现在这个社会,自由恋爱已经变得越来越少,相亲认识并且结婚的人越来越多,这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和趋势。
那到底,为什么相亲的人越来越多呢?
One
被爱情挫伤过太多次,累了,就相亲呗。
这是上面的大学同学给我的回答。我问她,怎么突然去相亲了。她如此回答我。
我竟无言以对。
她确实是这样,上大学的时候,她是一个做感情很认真很持久很有耐心也很看中爱情的姑娘,大一的时候,她喜欢上一个学长,放下自尊,放下架子,苦追许久,结果,人家牵着另一个姑娘的手跟她一起吃了顿饭。这就是赤裸裸地拒绝和深深地讽刺啊!
她为了这个学长哭了一个小时,然后重新振作,发誓说,再也不主动追男生了。于是,感情空窗期的她接受了苦追她许久的同班同学,在一起后,却总觉得没感觉,然后不久后提出分手。
第二任男朋友,就是上文提到的花心前男友。两个人算是情投意合,但是在一起两个月后,她发现的手机里他和其他女人的暧昧短信,于是,她的内心大写的崩溃,实在难以接受。去找人家小三理论,还被人家秀恩爱秀的一脸的血,本来理直气壮地姑娘,回来后就变得像苦情剧的女主角。睡了三天三夜,和我们去大排档喝了几杯痛哭了一晚上就再也对爱情没什么期待了。
虽说恋爱次数不是很多,但就是觉得,爱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哪怕被爱上过一次,也在没有勇气去自己寻爱了。所以宁愿相亲,选择了相亲,也是选择了另一种将就。被爱伤过的人,总觉得自己的心里的伤口在那里愈合不了,也懒得在自己寻爱,相亲,就是个很好的方法。就像我大学同学说的那样,谈恋爱太累了,可是又不能不结婚,只好相亲呗。
Two
门不当户不对,父母太挑剔,自己不够坚定,那就相亲呗。
这是第二种原因。我见过身边太多的情侣,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父母挑剔对象反对交往,无奈之下,刚好也没有足够坚定的勇气和情感支撑,只好服从父母的安排去相亲。
我问过因为女友家在乡村,经济情况不好,被父母逼迫分手的堂哥,为什么不争取一下呢?
犹记得当时堂哥尤其特别非常无奈的神情,他说,争取哪是说说这么简单,父母不同意,你以为恋爱就幸福吗?我们可以不在乎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就是不能够不在乎父母的看法。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你觉得幸福吗?
他的反问句把我问的哑口无言,是啊,被父母反对的恋爱和婚姻都不可能幸福的。我们可以忽略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就唯独不能忽略和不在乎父母的意见。
这样子的无奈世界上太多的情侣经历过了,有的足够坚定支撑下来,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木已成舟,父母只能祝福;而有的,因为不够坚定,父母也很坚决,没办法,只能选择分手。
门不当户不对,父母太挑剔,自己不够坚定,那就只能相亲呗。
至少,相亲认识的对象,门当户对,父母很满意,条件也不会差,长的不会太过分,首先看一下合不合眼缘,然后,交谈,了解,相知,最终相守。
Three
到了结婚的年纪,却一直找不到适合的,就相亲呗。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我们既没有被爱伤的那么体无完肤,也没有说有过门不当户不对,被父母反对的对象,只是愁苦于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
而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却没有能结婚的对象。
所以,就去相亲啊。相亲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多认识一个人也就多一个朋友啊。去见一见自己身上也不会少块肉,去见一见也许就遇到了自己合适的人呢。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遇见一个可能会成为朋友也可能会成为恋人的人,多好呀。
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不仅父母长辈们着急,你自己也一定多少有些着急,所以,当碰到有朋友介绍的相亲或者父母安排的相亲,自然也不会拒绝。
因为,相亲本身并没有不好的地方啊,相反,相亲也真的可以给我们找到合适的人机会。通过相亲可以接触更多的人,从而知道自己最希望的伴侣是什么样子。
Four
所以,为什么相亲的人越来越多。无非就是因为被爱挫伤过,对爱失望,无非就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自己谈的恋爱被父母反对,无非就是因为到了年纪,却没有合适的对象。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相亲。
那到底该不该相亲。我觉得这本来就不能说该不该,而是看你自己愿不愿意,看你自己对于相亲这件事的态度。
没有什么该不该去相亲,相亲这件事本来就不是什么令人害怕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相反,我倒是觉得相亲,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不对胃口,不合眼缘那就说拜拜,不再联系,要是有点意思可以试着交往交往,也许,这就是你理想中的婚姻配偶呢?
所以啊,用一位职业相亲者的话来做结尾:
“我们走在相亲的大道上,要意气风发,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