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时候,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灌输了无数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顿、爱因斯坦、高斯、达芬奇、莫扎特、居里夫人……,他们既天赋异禀,又勤奋异常,这让我们又羡慕又惭愧。我们总说自己没那种天赋,而父母则总认为你不够刻苦,特别是如果父母们知道一个非常时髦的“一万个小时理论”的话,你也许就会永远背个不刻苦、不努力的罪名。
我们一生下来就被教导要向天才学习,那么他们那些神秘的洪荒之力真的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吗?
最近学习的《刻意练习》这本书就彻底颠覆了对天才的理解和想法。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他研究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成功需要刻苦,但真正的成就天才之道——刻意练习,又并不等同于刻苦;要不断地设定目标,做练习,不断地做反馈并且不断地改进。
很多人认为天才是天生的。比如说莫扎特4岁就可以谱曲,6岁就演奏,到处巡回,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特别厉害。而且他有天生的叫完美音高,他能够听出每一个音到底是对还是不对,降A、降B等他都能听得出来。
在这本书中打破了所有对于天才的神话,你要知道莫扎特并不是天生就具备完美音高。莫扎特是因为他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专职全职地去培养他,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级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确的练习,他爸爸就是一个作曲家。他爸爸培养他的姐姐哥哥们没有完全的成功,也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有了更多的经验,全部放在了小莫扎特身上,才把莫扎特培养成为了最棒的人。
然后,父亲再以传奇的形式,讲述他的天才表现,惊艳世人的眼球。而且单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进行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一直被认为天才标志的完美音高,实则通过训练也可以为普通人所掌握。
再如,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词。他当年曾经有一次拉小提琴的时候,拉着拉着,嘣,断了一根弦。别人都觉得完蛋了,不能拉了。他没事,他接着拉,噔噔接着拉。嘣,又断了一根弦,就剩两根弦了。然后他用这两根弦接着演奏,依然演奏得非常流畅。然后砰,不出意料又掉了一根弦,就剩一根弦。帕格尼尼就用这一根弦拉完了整首曲子。结束之后发现他手上,就左手的那个手指上全是血,因为他要在一根弦上使劲地划动。他用一根弦仍然完成了完美演奏,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传奇。所以大家就传说帕克尼尼是一个特别伟大的天才。
但事实上这本书的作家调查了所有这些天才的背景,包括帕格尼尼。发现帕格尼尼之所以能够拉从四根弦到一根弦的这个曲子,是因为他之前追求一位女士的时候,曾经尝试着创作了一首曲子,去掉了中间的两根弦。就是只有一根粗一点的声音是像男生,还有细一点的声音像女生。他拉了一首曲子是男女生对话的那种感觉的,然后献给了那个女士。在他拉完了这个以后,他就觉得说,我是不是可以挑战一下只用一根弦呢?于是他就又拿掉了一根弦。就用一根弦写了一首曲子。
那一次连续三根弦崩断的演奏是他刻意而为的。他已经练习到了完全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在那一次公开演出的时候,他自己使劲绷断了一根弦,又绷断了一根线。一共崩断三根弦之后,用一根弦演奏完了所有的乐曲。
作者研究了大量天才后发现,人们之所以对所谓天才有‘他们生来就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训练仍然可以变成杰出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对传奇故事的本能向往。天才的宣传者们基于种种动机,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诸多细节,以至于使我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比别人优秀,毫不费力就取得了成功。
同时,那些被视为天才的杰出人物,包括自闭症的传奇,虽然不一定是上帝的选民,但他们的成功也确实遵循着一种黄金法则,更专注地进行刻意练习。
所以所有的天才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都有着不可企及的这种高度,但事实上却是唯一的秘密在于刻意练习。你和其他人的区别,就在于你自己有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边界,积累、成就更出色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