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就用什么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问题?
你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但是你却一个劲地玩手机,刷微博,刷抖音,什么都刷,反正就是不想刷试卷?
你很想赚更多的钱,但是却不知道有什么途径可以去实现,一直在焦虑中干想、干等,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过年的时候雄心勃勃地列下了今年的目标,但是到年尾了,你拿出目标一看,别说完成,很多目标都开没开始第一步?
你可能会把这些都归结为你有拖延症,可是我们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呢?有办法解决吗?
原因是我们认为的这样吗?
是我们不想完成这些目标吗?但是考到一个好成绩之后,会被父母认同,被老师赞赏,被同学崇拜,得到这些的时候,我们是真的会很开心呀。赚更多的钱,想想就开心。过年时候立下的目标,如果我们是不想完成,就不会立下了。那看来,其实我们是想做这些事情的,起码是想要获得做了这些事情的成果。
是我们的意志力太薄弱了吗?但是我们打游戏的时候也很累,可我们打游戏一打就能打十个小时,脖子疼得想要断掉了,我们也没有抱怨过一句呀,看来也不是意志力问题。
是我们的能力不足吗?但是我们挑别人的毛病的时候,那可是火眼金睛呀,我们在教别人做事的时候,那可是样样精通。看来也不是我们工作能力的问题。
那么看来,我们的目标完不成,并不是我们意愿不强,也不是我们的意志力不行,更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行,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我们完成目标呢?我们要怎么解决掉这个障碍呢?
解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常识概念。
关注圈——影响圈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把我们关注到的问题分成了两个圈。
你也许关注的全球变暖、核污染、甚至世界局势,这就是你的关注圈。但关注圈内有些事,是你没有办法影响的,例如美国大选结果。而关注圈内你能够影响的那部分,就叫做影响圈。
你如果一直紧盯着关注圈,看到的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环境、别人的弱点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问题不放,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极,你的影响圈也会因为你的消极而缩小。当你从自己的影响圈出发,不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改变现状,你的影响圈也会因此而扩大。
我想要
好,现在再回到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都会充斥着“我想要”的念想,真的是无时无刻。
例如:回到办公室,看到桌面上放了一个巧克力,我们就想吃掉它;在路上,看到迎面走来一个有漂亮的异性,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调整我们的姿态,希望获得异性的好感;回到家,打开朋友圈,刷到朋友在晒欧洲旅游的照片,我们就想自己要不要也出去旅游一下,刷到同学晒房产证,瞬间头皮就发麻,然后看了一眼自己的银行卡余额,连个厕所都还买不起。这种“我想要”的想法,每时每刻都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而且还是自动运行的。如果你愿意停下来观察一下自己的欲望的话,你会大吃一惊:我怎么野心那么大?怎么什么东西都想要?
不过你别着急,相信我,你并不是孤独的,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跟你一样,而且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这种无时无刻充斥着“我想要”的想法,其实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原始社会,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概念,我们想要的,基本上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基本上也在我们影响圈范围之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如果我们看到好的东西,没有立刻产生我想要的想法的话,也许就存活不下来了,基因就会被淘汰掉,而我们都是没有被淘汰的那部分,所以我们看到各种的东西,都产生想要的想法很正常,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
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很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看到就能拿下来了,有很多东西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拿下来,还有很多东西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实物,它们只是我们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例如时尚、荣誉。
这个时候,这种刻在基因里面的“我想要”,就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阻碍,因为充斥在我们大脑的各种“我想要”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了。如果我们不能摆脱这种“我想要”的想法,那么我们会失去自己的影响圈,不断地焦虑、抱怨。也就成了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样子了。
那么要怎么摆脱这种大脑被“我想要”充斥的现状呢?这时候,你也许会想到我们前面所说的“从影响圈出发”了。
有什么就用什么
从“影响圈出发”是史蒂芬柯维提出来的一个模糊概念,在真正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没有办法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我们生活中去,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影响圈到底是什么,有时候就算知道了我们影响圈是什么,我们也坚持不下去,例如我知道衣服洗好了,我应该去晾衣服,我也知道我可以去晾衣服,但是我就是不想去。因为这个时候我的大脑还充斥着各种“我想要”,我想要躺一会,我想要先刷一下手机...
那怎么办?前面说了那么久的一个概念原来是一个没有用的概念?
别急,其实答案早就写在标题了。对,就是“有什么就用什么”。
我们之所以没有办法专注在我们的影响圈范围之内,是因为,我们的预期还是各种“我想要”,我们还是期待这各种美好的结果,这样,即使我们开始着手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会因为结果达不到我们期待的预期,而感到枯燥、沮丧、排斥。
而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把我们的思维转为“有什么就用什么”,我们的大脑就会发生一种很奇妙的变化,我们不再那么期待结果是什么样,而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快乐。因为这时候,我们期望的预期就会从目标结果一下子转移到发挥一样东西的作用上,这一种能力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信?我讲一个我今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你就懂了。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姐带着我两岁的小外甥女橦橦回来探亲了,那小家伙一开始还对我挺认生,但是一会儿就跟我玩熟了。在我们大人都在聊天,没人跟橦橦玩的时候,她就自己去玩客厅的大门了,然后她不知道怎么得就把门关上了,然后一直傻傻地盯着大门,我看到怕她无聊,就过去把她抱了起来,让她自己抓着门把手,把门打开,然后我就回去继续跟他们聊天了。结果那小家伙一下子就把门又关上了,还回过头来直巴巴地看着我,我就又过去抱起她,让她把门打开。然后这小家伙就停不下来了,关上门就伸开双手让我抱她开门,一直玩都玩不腻,最后还是她妈妈把她抱出去玩了才结束的。
我相信你肯定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比如小时候获得了一把剪刀,你就看到什么都想剪一下,可能你妈妈的衣服都被你剪坏过,但是你就是剪得很开心。又比如很多熊孩子都会拿着蜡笔在雪白的墙上乱涂乱画,不管画得墙多丑,反正就是开心。
是的,当我们专注于“有什么就用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各种“我想要”的结果困扰了,我们就会专注于发挥出自己影响圈内最好的效果。
也许这个时候你会问:那我们的目标怎么办?
让“目标”成为一种可以用的知识
当目标还只是目标的时候,它就是我们关注圈内的一种结果,是一种结果的话,那么它就会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我想要”上面去,这样我们又会失去了行动的快乐了,也就很难坚持在自己的影响圈内努力工作了。
但是我们可以把目标转化为我们可以使用的一种“知识”。例如周末你从宿舍起来,打开微信发现有几个朋友约你去逛街,然后你也想留在宿舍打一会游戏,这时候你想到“有什么就用什么”的原则,发现自己有很多选择,你不知道怎么选,这时候,“目标”就是你可以用的一种知识,你打开自己的目标清单一看,呀,下周六就要英语四级考试了,然后你用目光扫了一下自己的书桌,一秒就锁定了一本英语四级模拟试卷,心里冷笑一声,知道这个周末应该让什么东西发挥作用了。
目标本来应该是用来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的,但是现实中,目标却常常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阻碍,让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变成了完成目标。
比起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我更希望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到底生活是为了完成目标,还是目标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常识小结:
1.拖延症原因是:你把注意力花在关注圈上,而不是影响圈。
2.把注意力拉回影响圈的策略是:有什么就用什么。
3.目标是帮助你生活的一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