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节课,浙江师范大学李润洲老师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逻辑》,四个板块,1.教学目标的素养立意;2.教学内容的知识还原;3.教学活动的问题解决;4.教学评价的方法匹配。
消化消化,对于教学目标的素养立意有所感触。用我的学科做个例子。
原子结构这节课设计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1.通过观察想象,假设以及论证等方法指导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化学思想,体会论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思维。
2.通过了解体验,探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分析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符合核心素养立意的。
观察,想象,假设,论证,初步建立,体验探究这些都是学习路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这都是具体的知识;化学思想,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的严谨科学精神,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都是学科的核心素养。
这样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就在教学目标里体现出来了:具体知识,学习路径及学科的核心素养。
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候,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大多只有具体的知识,缺乏学习路径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这样的课堂不会有火热的思考。
课堂要拾级而上,让每一堂课成为成长的台阶,让自己的每一节课称为无可替代的课。
四个板块,我能理解最深刻的是教学目标立意和教学评价的方法匹配。下午再变成自己的语言。
这个老师很厉害,推荐十一篇论文关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并顺便把论文怎么写也融入了,大家之所以是大家,因为他们已经将做学问的路互相打通,怎么走都是顺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