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思考过一次成本的维度,得出我们所有投入和产出都可能涉及到的几个成本维度,按照之前的思考,就得出如下三个维度的成本:
成本的几个维度:
1、心理成本:用脑成本、时间成本、形象成本、关系成本等
2、身体成本:体力成本、健康成本、安全成本、形象成本等
3、物质成本:金钱成本、物质资源成本等
然而在我们生存过程中,很多成本是在被忽视的。这些成本讲出来大家都认同,但是等到决策和投入决策的时候却又视而不见。
例如:企业节省成本,从来想到的就是降低金钱费用投入,节省金钱预算等方式,所有的成本核算都围绕“金钱”这一个物质维度展开。但到头来却容易陷入一个更大的风险:加大了其他成本的投入,却视而不见。
毕竟:
并不是所有的成本都是看得见的。
在成本的三个维度中,除去物质成本和体力成本其他很难直接觉察到。
对于企业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成本盲区应该是心理成本,跟员工的关系,在客户心智中的形象等。但这些是心理认知,决策者看不见,因此从决策投入上来说:
人更容易相信眼见为实的成本,例如金钱,物质看得见,人更容易计算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那些时间,动脑等心理成本则需要动脑思考,计算,因此人就容易被忽视。
更为重要的是这忽视是双向的:
那些看不到的成本,不光是投入的忽视,还有收益的损失。
没错,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的成本,都在偷偷的被溜走,而到眼前的却又看不到,因为没有多维成本思维,带来的后果就是因为财富的认知太贫乏,造成了更多的成本浪费。正所谓路遇黄金尔无视。
我们要正视多维度的成本问题,尤其是创业或者做公司,有的物质成本省不得,而那些看不到的心理成本对员工对客户其实更重要,更值钱。
我们说一个公司做强靠产品,做大靠组织,做久靠文化。而文化的建设,更多的是依靠心理成本完成的,一个企业做的让员工有依赖感,有成就感,并不是你给他多少钱就可以获得的印象,更是源于企业带头人认识到心理成本的收益,并因此投入大量的力量优化流程,优化员工体验,花小钱办大事,让员工真正愿意通过公司的商业成功达到的自己的成就感,真正成就企业在员工心智中的归属,而反观很多企业其实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实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可以为了几块钱优惠券去拼命转发和分享,却不知这其中已经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成本。同样刷朋友圈和头条也是,这都是源于我们在判断成本的时候,无视了那些看不到的成本。这就叫赚小便宜吃大亏。
哲学上说,没有用的知识才是大知识。成本也是如此,看不到的成本才是大成本。我们说“要活明白一点”,从成本这个角度上上来说,既要唯心又要唯物,而更值钱的还是那看不到的“心理成本”,一个事物,一旦好的印象或者坏的印象“深入人心”之后,再大的物质成本也难以去改变。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