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听了新书《中年觉醒》,本书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每一个人究竟怎么样才能够过好人生的下半场,完成人生的转型。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职业生涯会走下坡路,如果我们永远抗拒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下半场的话,就可能会造成中年叛逆、中年危机,以至于到了老年,还是有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
当我看到一句话“有调查研究,绝大部分(从事高技能型职业)的人职业下行,在30-50岁之间,”我还是有很深的触动。
生活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份工作想干多久就能干多久,因为很多事情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当然,这并不是绝对,也有五十岁以后才走上事业的巅峰。但是,人生或许时刻在转行。
“中年觉醒”,只有觉醒与改变,才能过好人生下半场。人生是一条起起伏伏的曲线,当你感到春风得意之时,其实也就离陷入瓶颈不远了。所以,我们要尽早觉醒,接受有朝一日被淘汰的现实,提前调整自己的技能与价值。人生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的活法,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重新审视的能力,学会断舍离用物,懂得忠于自己的爱人,出于天地良知的去敬畏,即使人到中年,仍有可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向。把终点当成新的起点,就会变成另一条进阶之路。
杨绛先生说: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完善本心的过程。
很多人过得不好,不是日子太难,而是心中有个缺口。有的人心念过往,无法自拔;有的人目向他人,不能正视自己。人生到了一定年纪,最好的活法就是适时地关起门、拉起窗、扫净屋,不断地填补内心的缺口。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懂了礼仪,从此说话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言语,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岁,便能做到既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人生是一个学习与修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想境界会逐步提高。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但是,孔子的话成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想状态。
有人问,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为了钱,有人说为了名,也有人说为了利……其实都不是,人这一辈子,就是个过程。经历必须经历的,烦恼必须烦恼的,体验必须体验的,就是一生。人活着,不为其他,就只为了好好地活着。
也有人问,幸福是什么,有人说事业的成功;有人说工作中的超越;也有人说简单平淡的生活;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知不同,时间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假如你现在失去了自由,哪怕能逛逛街,吃个饱饭,和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就是幸福。
泰戈尔说:“人到中年,会放弃虚幻的世界和不切实际的欲望,总是把它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中。”
人生辗转几十年后,蓦然发现,人到中年,没有迎来开挂的辉煌,依旧是个在泥泞中挣扎的平凡人。正所谓年少不识愁滋味,中年方知万事辛。认清了生活不易,所以在命运的刁难中愈发坚强;习惯了单枪匹马,于是在角色的变迁中逐渐成熟;看遍了人情冷暖,最终在岁月的无常中学会坦然。
关注身边的事物,当我们沉浸在某一事物的时侯,也许那时才拥有了真正的生活。适时驻足停留,发现此时此刻的美好,沉浸于事,陶醉于心,简单而纯粹。
关注身边的事物,当我们沉浸在某一事物的时候,也许那时才拥有了真正的生活。适时驻足停留,发现此时此刻的美好,沉浸与事,陶醉与心,简单而纯粹。
回望半生,才逐渐明白:中年人最好的活法,不过是拥有扛事的勇气,具备处事的能力,修炼翻篇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