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校区帮忙接待了一个客户。这个客户之前销售接待过,同事说属于不是很好说话的类型。之前有过优惠活动,也报给了她优惠的价格。但是当时她还是觉得可以再谈,就没有报名。然后就拖了两个多月,到现在又联系她过来了,但是之前的优惠价格已经没有了。
谈的过程确实不容易,为了让她心理找到平衡,帮她申请了其他等值的赠品,花了不少时间才最终成交。当时她问了一句:后面不会有别的什么费用了吧?我当时没有仔细思考就回了:没有了。正常情况这样回复没有问题,但是这次的赠品中有寒假班一期,我忽略了寒假班有个材料费,需要额外付的。
然后今天就接到了她的电话,跟我说班主任管她要材料费(寒假班课时是赠送,但是材料不含在内的),找我要说法。我耐心跟她解释这个情况,但是她听不进去。又翻出来之前的优惠的价格,说自己吃亏,本来就不该多交,现在又来了个材料费。
我真的有些失去耐心,我就回复她说:如果不愿意交,有两个办法。第一,我帮你复印,不影响孩子上课。第二,这个钱我帮你出。本来我以为她会说:你帮我复印吧,这个过程我帮她申请优惠赠品,其实也花了不少功夫,以为她会多少领这个情。没想到,她还是不愿意孩子用复印的材料。最后只能我帮她出。
钱没有多少,但是这个事情中,我觉得有些不舒服。主要觉得:本来按照道理,优惠期过了就没有了,我还费劲心思地帮她申请其他赠品,她不但没有领情,还变本加厉的要更多。
正好这两天读《父母的觉醒》,其中有一段:
现实中往往没有“敌人”的存在。那些刺激我们恶性反应的人只是普通人,当时的情境也只是普通的情境。我们把他们当作敌人,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理解与掌控自己心里的阴影,所以将其投射在他人身上。
当我们的情感受到刺激,更为有益的回应是将情感冲动视为一种信号——它标志着我们自身缺乏的东西。换句话说,情绪反应性是对成长的一种关注。现实中并不存在敌人,存在的只有内心成长的向导。这些向导是生活中的一面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我们心里被遗忘的自己。能够认知到这些,生活中的挑战就变成了获得重生的机会。
所以通过这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试着去找到自身所缺少的那部分。我发现我的成长过程中害怕与别人起冲突,一旦遇到冲突的情境,我会倾向于忍让,委曲求全。还会安慰自己“吃亏是福”,但是实际内心还是委屈的。不太会捍卫自己的权益,显得很软弱。
我看到了我的这个旧模式,我也知道这个模式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承袭了父母的一些相似的模式。我决心对这个模式做一个清理,给自己换上新的模式:敢于直面冲突,既可以尊重别人,同时也能表达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让自己的善良多一些锋芒。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